“过去羊挤在老棚圈里,密度大、味道重,羊得病的概率高,每年光买药就得花好几千元。现在换上160平米+200平方米的标准化棚圈,分了休息区和活动区,羊的活动空间大了,养殖省心多了。”
“以前我们家的羊圈是用沙蒿或木椽绑上铁丝围起来的,不结实,夏天烈日炎炎,羊没处避凉,冬天四处漏风,刚出生的小羊羔冻死是常有的事。这几年镇政府投资给我们建设了新羊棚后,冬暖夏凉、宽敞卫生、羊住着也舒服,饲喂管理省时省力,要方便很多。”
看着新盖好的标准化羊棚,乌审召镇牧民吉某和阿某高兴地说。
畜牧业是乌审召镇的基础、优势产业,大部分农牧民家中都有牲畜棚圈,但棚圈面积小且设施简陋,严重影响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近年来,乌审召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倾听农牧民心声,积极回应农牧民需求,主动对接上级单位,争取资金,采取政府补贴+户主自筹的方式,2024年新建羊棚33座,2025年新建羊棚9座。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目前,乌审召镇标准化棚圈有2700余座,牲畜享受着通风采光俱佳的 “安居环境”,极大满足了全镇养殖户需求,实现了 “草场休养生息” 与 “牧业提质增效” 的双赢,进一步推动了全镇现代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如今,这一座座 “会呼吸的羊圈” 不仅是牲畜的舒适 “家园”,更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纽带。从 “人追着羊跑” 到 “羊住进洋房”,背后是党委政府对 “产业兴旺、牧民富裕、生态良好” 的系统谋划。通过棚圈标准化建设,既让牧民告别了 “靠天养畜” 的传统模式,也让草原在休牧禁牧政策下重焕生机,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草原深处落地生根的鲜活实践,乌审召镇将以棚圈建设为支点,撬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草原的 “牛羊经济” 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