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拉特旗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目标,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规模及分布状况、用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通过新建或改扩建的方式,积极打造“一刻钟”养老助餐服务圈,基本构建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使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旗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约6.92万人,占比21.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63万人,占14.08%。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79个百分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切实解决好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就餐需求,我旗将老龄事业纳入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出台《达拉特旗老年人助餐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创树“暖城颐养——敬老餐厅”服务品牌,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运营、属地责任、公益属性、多元支撑、综合监管”原则,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为周边固定老龄群体提供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共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16处,累计开展助餐服务26万人次、发放助餐补贴61万元,有效缓解了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高龄、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难问题。同时,为确保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我旗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搭建了达拉特旗智慧养老指挥调度中心,建立了日常监督、季度督查、年度考核相结合的绩效管理制度,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和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线上”精准监管和“线下”高效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二、存在问题
当前,全旗居家养老助餐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不能很好满足老龄群体日益增长的助餐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助餐设施供需不均衡,相较于中心城区,各苏木乡镇地域广阔,老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发展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很难做到村村全覆盖。二是就餐需求众口难调,部分老人因饮食习惯或身体原因,对饭菜要求低盐、少油、少糖,大众化的餐饮服务往往较难满足要求。三是部分助餐点收支失衡,与社会化餐饮相比,“微利惠民”是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的主要特征也是最大的差异化所在,运营者需将菜品保持在较低的价格区间,但餐费价格和送餐成本问题仍是目前助餐点持续经营的最大阻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立足城乡现状,科学谋划布局。综合考虑现有助餐点老龄群体用餐情况,以及辖区内人口密度和规模、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多重因素,优先在老年人口较多、就餐需求相对集中的小区和村社进行布点建设,同步探索并试行餐食配送服务,逐步扩大助餐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半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在农村牧区改扩建一批高质量、环境优、功能全的助餐点,对凡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建成的养老服务设施,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均可依照有关规定享受养老服务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资金支持和税费减免、水电气热费用优惠等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社会资本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注资力度。
(二)注重老者口味,满足多样需求。定期对就餐老人进行服务回访,获取老人对菜品口味、丰富程度及营养价值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在摸清老年人用餐口味、忌口食物等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有特殊需求或患有常见疾病的老年人,探索定制“健康餐”和试行订送餐服务。同时在节庆活动期间,可通过举办制作拿手好菜等活动,使老人在集体活动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缓解孤独感和情绪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引育市场主体,拓宽营收渠道。牢固树立市场化运营理念,探索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和风险承担机制,推动辖区内养老助餐设施全部实行市场化经营,鼓励经营者在保障好老年人就餐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经营,适度扩大经营范围和项目,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