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72岁“跨界教授”杨孟义:把“金元宝”种在无定河流域
发布时间:2025-07-18 10:07:00      作者:孟瑞林 张晓艳 白海燕 侯勇 牛燕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清晨五点,乌审旗无定河镇的天刚蒙蒙亮,稻叶尖上凝着露珠。一个身材魁梧的身影已经拎着镰刀,趟进了水塘边的泥泞里。72岁的杨孟义,裤腿高高挽起,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咔嚓咔嚓割着疯长的芦草。身后,几个揉着眼睛赶来的老乡紧跟着——“杨教授都下水了,咱哪能偷懒?”
  戴着迷彩渔夫帽,笑起来眼角堆满褶皱,这个天津口音的老人,在无定河边一扎就是四年。天津农学院退休水产专家的身份,本可让他在家颐养天年,他却把办公室搬进了稻田旁低矮的铁皮房,把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了91公里长的河岸线上。
  “稻蟹共生”到“四位一体”:盐碱地里的生态突围
  2021年初到无定河镇,眼前的景象刺痛了杨孟义的心:萨拉乌苏河流域,成片池塘荒废,老乡们守着优质水土,饭碗里却盛着清贫。
  “稻田里养螃蟹!”这个念头让他夜不能寐。可当他兴冲冲地提出,回应他的却是一连串的疑虑:“盐碱地能养蟹?”“水灌进稻田,稻苗不烂根?”
  杨孟义没多解释。他拉着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梁小平,在300亩稻田里划出一块试验田。带着团队,他深挖淤塞的沟渠,清走积年的陈泥;亲手架设防逃网,像照看婴儿般,每日记录水温点滴变化。去年秋收,当青灰色的河蟹在金灿灿的稻穗间横行霸道,测产仪跳出的数字让所有人瞪大了眼:水稻亩产830斤,螃蟹每亩净赚2000元!
  “杨教授有魔法!”老乡们围着他惊叹。他嘿嘿一笑,手指稻田里穿梭的鲤鱼:“是这些小家伙出了力。”原来,鲤鱼拱泥松土,螃蟹夜间捕虫,鱼虾粪便成了天然肥料。这套“稻蟹鲤共生”的生态链,让农药化肥彻底没了踪影。
  如今,这片稻田呈现更精妙的“四位一体”:水稻深扎根系,河蟹挥螯除害,鲤鱼翻动沟渠淤泥,连最“娇气”的泥鳅也在新修的池塘里安了家。“泥鳅有三套‘呼吸机’,皮肤、肠子、鳃都能吸氧,增氧机都省了。”杨孟义捞起一条滑溜溜的泥鳅,像展示珍宝一样递到访客眼前。
  “实验室”就在脚底下:数据是土地的答案
  走进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3座特别的温室大棚格外醒目。24口大水缸整齐列阵,空气能设备低鸣,墙上的显示屏实时跳动着pH值、溶氧量等数据——这是杨孟义扎根田头的“秘密武器”,苗种培育车间。
  “过去买泥鳅苗,一斤75元,还得求人看脸色。现在自己育,一斤成本才十几元。”杨孟义轻抚着水缸边缘说。
  这个2100平方米的温室,夏天育泥鳅、蟹虾苗,冬天养成品鱼,一年省下苗种成本近百万元。更绝的是他琢磨出的“泥鳅越冬法”:气温跌至零度,泥鳅钻进特制网箱,靠着温室余热安然过冬,成活率比老法子高出40%。
  “搞农业,不能凭感觉。”这是杨孟义的口头禅。他口袋里永远揣着三样宝:测土仪、pH试纸、笔记本。蹲在田埂捏一把土,伸手入水测酸碱,夜晚就在铁皮房的灯下整理密密麻麻的数据。
  为了找到最适应当地的品种,他像寻宝一样引进十多种水产。草鱼吃稻苗?坚决不进稻田!南美白对虾怕冷?挪进温室养!就连过去没人要的本地“蛇条鱼”(泥鳅),也被他改良成不爱钻泥的新品种,亩产最高冲上1.5万斤。
  “杨教授教我们看水色就能辨鱼病。”养殖户杨二鱼感慨。有次他发现鱼塘冒泡,急电杨孟义。半小时后,风尘仆仆赶到的杨孟义舀起水一闻,笑了:“别慌,是鲤鱼甩籽(产卵)呢!”事后才知,杨教授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另一个养殖户那儿刚忙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把他乡作故乡:蹚出一条乡亲们的致富路
  “农产品,最难的不是种,是卖。”杨孟义深知其中艰辛。他和梁小平天南地北跑销路,终于和连云港外贸公司签下泥鳅包销订单。“销路人家包了,老乡们只管安心养好!”如今,乌审旗的泥鳅通过冷链直达港口,价格比普通水产高出三成。
  在他推动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落地生根:公司提供苗种、技术,老乡负责养殖,产品按保底价回收。“苗子先拿去养,卖了钱再扣本。”这招彻底打消了乡亲们的后顾之忧。短短三年,参与的农户从5户猛增到48户。
  张东喜过去靠种地养羊糊口,如今种养了200亩稻蟹。杨孟义手把手教他挖沟、测水,连防逃网怎么钉牢都亲自示范。去年秋后算账,光螃蟹一项就赚了2.2万元。老张逢人就念叨:“杨教授真把金元宝埋进咱这地里了!”
  为了提升土地价值,杨孟义又打起“稻埂”的主意。田埂上种黑豆、黄豆,收了磨粉做饲料。
  如今的萨拉乌苏河畔,91公里岸线生机勃发:废弃池塘变鱼塘,荒田种上有机稻,连野钓的水洼也成了标准化养殖池,有机大米卖到每斤30元,依然抢手。
  “杨教授,新米刚下来,您尝尝鲜!”每当乡亲们捧着自家收获来感谢,他总是乐呵呵地摆手婉拒。有人问,“您图个啥呢?”这位鬓角已染霜白的教授,望着无垠的稻浪,轻声说:“这儿的水好,人更好。你看这稻子翻浪的样子,不比印在纸上的论文更鲜活?”
  与内蒙古结缘十九载,在乌审旗蹲守四年,杨孟义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半个内蒙人”。他能蹦几句生硬的蒙语,最爱吃的菜也从天津锅巴菜换成了手把肉。唯一不变的,是随身那个磨了边的蓝色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本该退休享清福的老教授,日子过得简单到只有“两点”:基地的铁皮房宿舍,田间地头的“办公室”。
  “小平把整个摊子托付给我了,担子重啊。”杨孟义笑着说,语气里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梁小平94岁的老父亲,三天见不着他就要念叨;基地的工人说,杨教授操的心比老板还多。
  问起何时回天津,杨孟义的目光投向远处正在搭建的新育苗棚:“等泥鳅产业园立起来,等乡亲们把技术都学到手,等这片土地真真正正变成淌金流银的‘金土地’。”夕阳的余晖里,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与无边的稻田、粼粼的鱼塘融为一体,成为萨拉乌苏河畔一道深深刻入人心的风景。
  如今,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稻花香,鱼儿跳,杨教授来了日子俏。”这位把实验室安在田埂上的老教授,用最朴实的双脚丈量土地,用最滚烫的心血浇灌希望——所谓奇迹,不过是把毕生所学熬进悠悠岁月,将他乡热土,当成了此心安处的故乡。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