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索 引 号
  • 000014349/
  • 发文字号
  • 鄂府发〔2007〕23号
  • 成文日期
  • 2007-04-20
  • 发文机关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信息分类
  • 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    
  • 公开日期
概述   各旗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 有效性 0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黑色 红色 灰色
  
  打印       
分享到:
       

各旗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内政字〔2006〕324号),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市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干旱、局部地区暴雨和暴雪、大风、沙尘暴、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每年因气象灾害对农牧业生产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全市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蕴藏丰富。加快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资源压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努力营造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等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维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服务水平,建设具有全区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目标任务。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区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
三、加强公共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按照中国气象局总体部署、自治区统一规划、市和旗区分级实施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市、旗区气象局要按照自治区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实施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计划逐年完成。特别要加强重点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在重点区域布设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站、天气雷达站、大气成分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生态气象观测站等观测站网,形成现代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为保证气象观测站探测数据符合准确性、代表性和连续性的要求,各级气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共同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要将本区域内的气象台站和气象探测设施保护纳入各地城镇建设与发展规划。各气象台站要依法划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报本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各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在划定“城市黄线”管理范围时,要将气象台站和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其中。
(二)推进气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以及市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加快全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构建鄂尔多斯市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信息共享能力建设以推动气象及相关信息的整合,实现各种天气、气候、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信息的共享,提高全社会利用气象及相关信息的水平和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目标。气象、民航、农牧业、水文、林业、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应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合作,建立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实现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
(三)认真组织做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灾情收集报告工作。各级要建立本地区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机制,由气象部门牵头,民政、国土资源、水利、环保、农牧业、林业等部门参与,组成联合监测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各监测成员单位要及时向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水情、旱情和灾情等信息。特别在突发性气象灾害出现后,及时报告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强度等内容。气象部门要会同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牧业、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做好灾情核查,确保上报灾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部门要加快预报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开发、应用,努力建立多时效、无缝隙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加快预报预测的精细化进程。要加强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综合应用,逐步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落区预报、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业务技术流程。各级科技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加大对影响本地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的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五)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播发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网络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利用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和通信手段,建成以多种形式互为补充备用、覆盖全市大部分地区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系统,逐步实现气象信息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电视广播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播发工作。要利用好手机短信这一覆盖面广且较为快捷和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使其成为播发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各级政府以及与气象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防救有关责任人应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气象灾害信息,条件较好的每个自然村应指定专人负责接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将接收的信息通告农民并报告村委会,以便村委会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气象部门与各通信运营企业应共同协作,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气象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功能,做好气象灾害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与传播服务。
(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组织编制本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部门组织编制本地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纳入政府灾害应急体系;督促各行业、各有关部门制订和完善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形成以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由政府启动、各有关部门高效运转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重点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发布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强对暴雨、暴雪、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低温冻害、局地洪涝、农牧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灾害调查和影响评估能力建设,根据可能或已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及时做好气象灾害的灾前风险评估、灾中应急滚动评估和灾后损失评估,为各级政府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急提供依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应急的能力。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强化农牧业气象服务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以增强农牧业生产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增强农村的气象预警能力、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服务为重点,完善和拓展已有的农牧业气象服务项目,建设全市粮食和畜产品安全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和主要产粮区的重大农牧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监测、预警和评价系统,进一步提高农牧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能力与水平,减轻气象灾害对农牧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要增强和完善农村经济信息网站的服务功能,丰富、深化服务内容,延伸网络用户服务面,更好地发挥其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
(二)做好交通、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保障服务。气象部门应发挥气象行业管理职能与业务主体地位的作用,与交通、铁路、航空、环保、水文、卫生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建设各类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积极开展交通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和卫生气象服务,进一步拓宽服务面,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公路、铁路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为运输、旅行等安全和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构建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和城市气象灾害信息的及时发布;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测与评估服务。气象、环保、林业、水保、农牧业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卫星遥感和台站长期定位监测优势,建立以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体系,建立鄂尔多斯地区主要生态系统的预测和分析评估业务系统。重点对鄂尔多斯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生态重点项目建设区开展动态监测、预测,对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为鄂尔多斯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气象资源开发保护服务工作
(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体系、协调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科学试验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按照建立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装备和设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业务技术系统、作业装备系统、作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开发系统的现代化及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安全作业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时,安全、有效,促进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全市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普查、详查的组织和实施,建立全市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建设风能、太阳能监测和预测预报服务系统,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主管部门制订和修订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所使用的气象探测资料是评估报告的基础数据。气象部门应做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所用气象探测资料的审查工作,保证使用资料的可靠性。工程建设项目资源评价报告中使用的气象探测数据,须经气象部门的审查,否则,其评价结果不作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主管部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查时批准立项的依据。
(三)加强对防雷设备设施检测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精神,认真执行防雷设备设施定期检测制度。要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主动接受气象部门的监督,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四)要重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要重视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城市规划应充分听取气象部门的意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立项,须经气象部门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对气象灾害风险做出评估,尽可能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因建设导致当地气象环境的恶化。
六、加强气象事业发展保障
(一)建立健全地方性气象法规规章体系。根据国家气象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气象法规规章制定工作,全面加强气象行政执俊⑵蟊曜蓟ㄉ韬推笮幸倒芾砉ぷ鳎⒄蛊笫乱堤峁┓杀U稀br/>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纳入本级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依法建立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切实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以及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匹配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其投资由本级财政承担,重点保证人工影响天气、生态和环境气象监测评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新农村气象保障、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的建设和维持经费,并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对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要给予稳定的投入支持。各级财政要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应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相应增加,保证气象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气象台站按照“一流台站”的标准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同时各地出台的地方附加津、补贴,气象部门职工和地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相同待遇,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以利于气象职工队伍的稳定。
(三)搞好气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气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吸收气象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开发研制工作,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建立人才交流锻炼机制,有计划的选送领导干部、科技人员采取上挂下派方式到地方挂职锻炼。加强鄂尔多斯市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气象科技工作的领导,支持气象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气象科学研究,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要将重大气象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纳入同级科技计划,在实施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和支持。要加强气象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全社会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各级科技与气象部门要合作建立气象科技宣传和普及机制,依托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台站,开展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将气象事业纳入同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保证气象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以中央为主的气象工作管理体制,在部门管理、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以及工作部署中,除中国气象局有明确要求的,其它均要纳入各级政府管理之中。各旗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统筹安排,加强协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七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