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民委紧紧围绕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驻村帮扶、产业扶贫和内生动力提升等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助推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坚决打好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战。
结合工作实际,市民委成立由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旗区民宗局局长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专项推进工作组,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制定出台《鄂尔多斯市少数民族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确保全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我市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逐年递增机制。从2015年起,市本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每年递增20%,2018年达到1210万元。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把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作为加快地区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536万元,市本级财政安排2420万元,累计实施项目298个。大力扶持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民贸企业发展。3家企业列入国家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行列,32家企业纳入自治区民贸企业行列,落实扶持资金945万元。先后打造了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布拉格新村等5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投入2000万元,在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中心和少数民族创业培训孵化基地,成立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促进会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协会,切实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将少数民族贫困救助金由原来按全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每人每年50元标准提高到100元,2018年达到260万元,累计3000余户少数民族特困家庭得到及时救助(其中包括2017年年底精准识别的169个少数民族贫困户)。对考入大专及以上院校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实施每人每学年3000元、5000元、7000元的就学补助政策,基本构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民族教育资助体系。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举办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培训班、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班和少数民族扶贫就业创业培训班,培训少数民族学员2000余人,少数民族科技脱贫、转产就业收到了良好效果。举办包扶嘎查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并为少数民族党员发放能够看得懂、用得上,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蒙汉双语学习资料,用蒙汉双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光明工程”“饮水工程”“畅通工程”“十万大学生鄂尔多斯创业就业圆梦行动”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努力解决各族群众用电难、吃水难、住房难、出行难、就业难等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2018年以来先后四次会同市财政局、扶贫办、市纪委派驻财政局纪检组、统战部纪检组,聘请第三方审计评估事务所,对各旗区2016—2018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各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全市范围内通报,要求各旗区严格对照督查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责任建立整改台账。
市民委2017年1月起包联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阿日勒嘎查。派出两名正科级干部,常驻包扶嘎查开展相关工作,全力改善帮扶嘎查生产生活条件。2018年驻村工作队结合鄂托克前旗“稳羊增牛、南粮北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发展规划,立足阿日勒嘎查实际,提出了以肉牛养殖项目带动发展嘎查集体经济思路。投入200万元,建立“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肉牛养殖运作模式,实行“包牛到户”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针对嘎查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牧民出行难和买难卖难的问题,多方协调资金661万元,修建18公里的砂石路。2018年,申请市财政“一事一议”项目,继续修建5公里的砂石路。针对当地群众用动力电困难的问题,组织实施了18公里地埋线改为明线工程,解决了20余户牧民用动力电难问题。强化生产技能培训,2018年初举办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分别就肉牛肉羊改良和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讲解。针对3个返乡户没有棚圈,接羔过冬困难的实际,通过2个月协调对接,在财政项目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成功争取3个棚圈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