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城东,成片成片的沙化土地连成一道独特的“沙墙”,围着这座现代化城市。每到狂风四起时节,这里便是黄沙漫天。自2019年4月起,每年春秋季节,都能在这片沙地上看到一群群少年治沙的身影,他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远远望去,就像一面巨幅的红旗在迎风飘扬。
时间回到2019年,康巴什区第一小学校长王蕾蕾始终认为,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文化课的高分。综合考量康巴什区周边地理环境后,王蕾蕾校长想到开发荒漠化治理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生态文明、爱国主义等综合素质教育。经过多方申请和协调,王蕾蕾校长的想法得到了康巴什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千亩沙地被划拨作为实践基地。
然而,学校课程组的老师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基地的现状狠狠地拉回现实。课程组最初的设想是在基地植树、播种等,但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基地沙坡陡立,用货运车辆运送树苗上沙坡根本无法实现,依靠人工运送也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机缘巧合下,课程组的老师结识了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学院研究过沙生植物培植的任昱博士,学校当即聘请他担任课程指导顾问。任昱博士对实践基地的地貌环境进行了深入了解后,为课程组量身制定了课程实施方式和内容,将原计划的背树苗上沙坡改为就地取材,用周围沙柳制作沙柳沙障。就这样,“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走上了正轨。
经过两、三期的实践,课程组的老师们发现,在沙障埋设的时候天气潮湿,以及雨后埋设或者埋设后有雨水滋润,沙障是可以成活的。于是,课程由沙障仅仅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进阶为最大程度确保沙柳的成活率。
渐渐地,“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机关单位、研究院所及家长的倾力支持。康巴什区园林与绿化事业服务中心提供沙柳苗、沙生植物种子。学校还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等达成合作,每年的治沙季节,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的老师、大学生都会来到基地,与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动手建多样沙障。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还可以到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育苗栽培,相对成熟后移植到校内的爱心林或基地。
四年来,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共组织21期“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活动、6期实验室课程,学生近3000人次参与其中,共埋设沙柳沙障近200亩,埋设纱网沙障80亩,种植沙生植物近40亩,成活沙柳沙障和沙生植物80多亩,固沙面积达到近400亩。如今的基地,已不再是满眼黄沙,而是绿意尽显。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每年春季,我们会带领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在实践基地埋设沙柳沙障、纱网沙障、PLA沙障、麦草沙障、石头沙障等多种类型的沙障,秋季则带着二、三年级的学生到治沙基地采集沙生植物的种子,观察种子形态,对照沙生植物生长形态,丰富课外知识。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红领巾”们将基地上采集的沙生植物,带到实验室进行药水处理、脱水、密封,做成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等多种样态的标本,放置于课程馆,供大家日常参观学习。”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副校长秦焱介绍。
“这是我第4次参加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了。这个过程确实挺累,基地那里特别晒,一刮风连眼睛都睁不开,还要运沙柳、埋沙障。但是每一次我都觉得收获满满,比如今天,我们带着面积计算和植树的数学问题走进基地,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固沙治沙,一举两得!”康巴什区第一小学五(3)班赵泓博同学兴奋地说。
“我是非常支持孩子参加这个实践活动的。孩子每次回来都会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他的见闻。从他的介绍中,我了解到孩子们的实践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而是在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孩子们不断摸索新的栽种和埋障方法,为沙柳成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以确保治沙效果。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四(5)班苏悦涵同学家长吕超杰感慨道。
劳动教育从来就不是单一能力的教育。在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中,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学生既出了汗,又动了脑,既践行了生态文明,又品味了大自然之美。劳动的种子扎根学生心间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花朵也在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校园里接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