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玉木耳采摘季。在乌审旗嘎鲁图镇布寨嘎查玉木耳种植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穿梭于整齐悬挂的菌袋之间,灵巧的指尖拂过那些如同白玉雕琢的温润耳片。采摘、装筐、搬运……沉甸甸的收获映衬着他们汗湿而舒展的笑颜,这是大漠深处正在上演的“点沙成金”的生动图景。
当目光聚焦于菌袋中洁白如玉的收获时,很难想象其根基竟是荒漠中坚韧的沙柳木屑。长久以来,沙柳作为防风固沙的忠诚卫士,平茬后产生的大量木屑曾被视为负担。如今,这些木屑已成为玉木耳生长的沃土。在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精心指导下,通过科学配比和工艺革新,沙柳木屑被转化为玉木耳最佳培养基质,实现了“治沙”与“生金”的完美融合。
嘎鲁图镇博士工作站研究者铁木尔巴格那在菌袋间穿梭查看,言语中充满信心:“沙柳木屑富含纤维,结构疏松透气,经过我们技术转化后,其养分释放速率恰好契合玉木耳生长需求,沙漠馈赠的‘废料’实则是产业发展的‘宝藏’。”
玉木耳在嘎鲁图镇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强力驱动。政府搭台,积极引进吉林农业大学顶尖食用菌研发团队,为该镇博士工作站注入科研力量,高校提供从菌种优化到栽培管理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支持,企业销售与市场开拓重任,三方协同将科研成果精准“滴灌”于沙地车间。正是在这一创新机制保障下,今年首批5万包以沙柳木屑为基的玉木耳菌包得以成功培育,预计产量可达10万斤,朵朵“白玉”在沙漠边缘绽放出生态产业的新姿。
丰收的硕果唯有抵达百姓餐桌,其价值方能圆满。嘎鲁图镇深谙此道,在拓展销路上精准发力。同步销往各大商超的同时,通过紧密对接镇区内共享餐厅,玉木耳实现了从基地到厨房的“短链”直供。这些共享餐厅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点,既成为展示玉木耳品质的窗口,更是消化产能、助农增收的稳定渠道。呼热胡社区共享餐厅负责人一边展示新到的玉木耳一边感慨:“食材新鲜、品质上乘,居民们都赞不绝口,回购率很高,这是真正的‘家门口’的绿色健康味道。”
从黄沙漫漫中坚韧生长的沙柳,到菌袋内洁白温润的玉木耳,再到共享餐厅里居民满意的笑容,一条融合生态治理、科技创新与惠民富民的产业链条在毛乌素沙地清晰铸就。嘎鲁图镇以沙柳为笔、科技为墨,深植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科技兴农的根系延展,在毛乌素沙漠书写着化“沙害”为“沙利”、点“荒凉”为“丰饶”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