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拉特旗,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校内有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每日面对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他们肩负的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用专业与温情为“折翼天使”织就回归社会的翅膀……近日,记者走进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记录特教教师的坚守与奉献。
“来,我们开始做手工啦,等大家都做好了,一起拍个照,然后许个心愿好不好呀?”这是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手工课堂场景,该校教师张虹正在通过教学道具,带领班里的11名学生开展一些简单而实用的生活技能训练。
与普通学校不一样,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基本是身患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的儿童,学校37名教师中有22名是女性,她们时常会一边讲课,一边给学生擦鼻涕;下了课,她们在学生身后辅助洗手、如厕;放学回家,叮嘱家长及时泛化所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她们比起三尺讲台上的“老师”,更像是时时关注孩子,如影随形的“母亲”。
张虹在大学时,受到当年红极一时的舞蹈《千手观音》影响,毕业后来到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如今已有8年教龄。刚入职时,班里智力障碍儿童比较多,近几年孤独症患儿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她所带的班级中有2名孤独症儿童,对特教老师的耐心和专业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走进教室,老师是没有存在感的,孩子们有的哭有的笑,还有的在教室不停地转圈跑,为了让孩子们遵守正常的课堂秩序,需要持续锻炼1年以上的时间。”张虹告诉记者,孤独症患儿除了存在社交障碍以外,语言发育方面可能会滞后,甚至完全不发育,孤独症患儿的兴趣范围通常较为狭窄且固定,他们可能对某些物品或活动产生过度依恋,并强迫性地重复某些仪式性行为。
“这些孩子如果在成年后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待在家里,父母年纪大了无力照料,又找不到合适的康复场所,最终生存都会出问题。”张虹介绍,孤独症儿童长大后没有归属,也让家长无心工作,需要整天对孩子进行看护。此外,部分家长需要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课堂上,特教教师韩娇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折纸、写字、制作手工。生活中,她教孩子们擦桌、扫地、整理卫生,有的孩子会不受控制哭闹,韩娇总是耐心安抚,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平缓情绪。“相较于普通学校的老师,十几年下来会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我们可能十几年才会带二三十名学生,但是想到我们让一个个绝望的家庭看到希望,这也算是一种成就。”韩娇说。
“我们会每天督促家长在家中对孩子进行锻炼,每月总结教学经验,切实做到不耽误任何一个孩子的康复进程。”特教教师王俊介绍说,特殊教育特别重视家校协同,老师应当定期与家长沟通指导居家康复细节,从教学技巧到生活场景全方位提供支持。
特殊教育的“特殊”,不只源自学生的身体特殊,也意味着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需要有“特别的毅力、特别的方法、特别的爱心”。正如有着8年教龄的王俊所言:“一直重复地教一件事,我们老师或多或少也会急躁,但想到这群学生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时光都在我们这里,总觉得我们做的事很有意义。”
“我们从山西过来就读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有爱心,学校课程设置好、伙食也好,除一日三餐外,还有加餐水果。身有残缺是孩子的不幸,在这里接受特殊教育是孩子的幸福。”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说。
在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拖布制作车间,记者看到已经毕业的智力障碍学生正在专注地比量布条长度。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孩子家长发给张虹老师的微信里有这样一句话:“感谢您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温暖了一段时光。”
“学校遵循‘为残障儿童生存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采取‘教育培训+衔接就业’的模式,主动对接企业,为残障学生搭建辅助性就业平台,现有10位智力障碍毕业学生,能够自力更生,走向校园辅助性就业岗位,每个月能领到800元左右工资,基本保障了食宿和生活。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用99%的努力,这是我们办好特殊教育的初心,也是我们办好特殊教育的使命。”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马耀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