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感乌审草原对南京知青的深情厚谊与高度认可,由衷感谢《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秉持务实严谨的作风,将我们的回忆精心梳理、生动展现……”
“感念五十六年前,乌审旗乌兰陶勒盖公社红旗大队六小队的脑日布一家给予我的温暖接纳,在成长之路上,他们教导我独立自强,对于鄂尔多斯乌审草原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怀着无尽的感激。”
“虽然现居哈尔滨,但对乌审草原的养育之恩始终铭记在心,对第二故乡的深情与亲情从未遗忘。在此,衷心祝愿草原茂盛昌荣,永葆健康和谐,牧民生活充满幸福与吉祥!”
……
在《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的工作群内,此类洋溢着真挚怀念、深沉感恩与美好祝愿的信息,无论长短,常常由知青联络员们分享至群内。
2024年3月初,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在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委统战部牵头,联合旗政协、旗委宣传部、旗民族事务委员会、旗融媒体中心等七部门,成立了《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该委员会以讲述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为主题,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的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之间,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不离不弃、保持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我们的工作极具意义,借助讲述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的机会,我们参照《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对当年在乌审旗插队的知青进行历史性、抢救性的挖掘。如今,他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平均年龄达77岁,这项工作刻不容缓。因此,我们遵循纪实、纪事、记录的原则,积极开展进行编纂,旨在延续并传承草原与金陵之间的故事。”编纂委员会负责人乌云毕力格如是说。
编纂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召开四次专项会议,细致梳理当年在乌审旗插队的南京知青的点滴往事。委员会成员不辞劳苦,往返于南京、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及鄂尔多斯市周边等地,对150余名知青及其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专题采访。在采访和联系过程中,许多南京知青心怀感动,重游旧地,不仅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也为两地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特聘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王自正,曾在乌审旗原乌兰陶勒盖公社插队。由他牵线搭桥,自2017年起,第一批志愿者医疗专家来到乌审旗人民医院,启动了连续3年的医疗帮扶项目。2024年8月,王自正又一次带领由南京知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乌审旗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一系列讲座和义诊活动,让当地居民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同时确保了帮扶活动取得实质性成效。截至目前,现已有30多名医疗专家前往乌审旗人民医院,进行了示教手术、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多种业务指导活动。这些努力使得乌审旗人民医院骨科在全市乃至全区率先采用了3D数字打印技术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消化内镜的年诊疗量超过6000例,其检查质量和诊疗数量均位居全市二级医院前列。此外,旗工商联举办了“忆往昔 展未来”南京乌审两地企业家座谈会,为乌审旗企业家与南京知青二代企业家,搭建了意向交流合作平台。还有许多南京知青自发地与当地农牧民朋友保持联系,帮助他们推广当地农畜特色产品,将乌审草原的优质农畜产品引入南京……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深居大漠草原——乌审旗的巴音孟克夫妇,与南京知青之间不解的缘分和跨越了三代人的深情厚谊。2024年盛夏时节,草木生长得格外茂盛。5名南京知青应第二故乡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阿贵希里牧业社的邀请,回来参加那达慕大会。得知老朋友们即将归来,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夫妇早早地前往鄂尔多斯站迎接,当他们重逢的那一刻,双方都难以抑制情感,泪水在喜悦中滑落。巴音孟克夫妇表示:“通过今年追寻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的民族团结故事,我们的子女与知青子女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他们不仅分享我们的故事,还相互学习和请教,现在他们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通过微信和电话交流。我们决心将这份珍贵的情谊传承给后代。”
据悉,编纂委员会成立以来,已赴各地采访追寻,共收集到南京知青手稿40余份、旧物件300余件,翻拍近500张旧照片,并撰写了140余篇稿件。同时,委员会还在权威媒体上开设《民族团结好故事》专栏进行系列专题宣传报道,至今已发布15期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故事,累计点击观看量超30万次,赢得了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