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教体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有序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旗思政教育氛围浓厚、育人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
一、选优配强,激发思政教师队伍新活力
配齐思政课教师。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要求,提高准入资格,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采取人才引进、公开招聘、接收公费师范生等渠道,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目前,全旗共有思政课教师58名,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28名,专职教师占比71%,初高中思政课教师30名,专职教师占比100%,全部达到规定要求。
全旗第二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展示交流活动
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采取个人自主学、学科组研讨学、外出专题学等形式,加强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学习。2023年,选派17名教师到高校研修学习,邀请北京朝阳区教科院教授、陕师大教授深入鄂托克前旗开展理论辅导和教学示范,发挥2个旗级“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的作用,累计开展主题教研、听课评课、读书分享等活动60多场次,加快提升了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
全旗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
三是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在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将思政课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竞赛。2023年,培优思政课教师11名,有8名教师在全市思政课大赛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设计、思政课优秀作业设计比赛中获奖。遴选10名思政课教师加入“护旗手”理论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等主题宣讲64场次,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护旗手”理论宣讲团成员入校开展讲座
二、多元融合,构建思政课程新格局
一是高质量开设思政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政课,开足开齐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并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
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
二是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正确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统筹不同学段、学科的思政要素,达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效果。同时,跨课程、跨学段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示范教学展示等活动,打通各学段之间的教学壁垒。2023年,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法治意识”主题,举办全旗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区域大教研活动2次。
鄂托克前旗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交流研讨会
三是融合德育特色课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并结合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入团、入队仪式等契机,开展主题鲜明、内容鲜活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让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内涵。把思政课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举措,校外成立旗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22个家长学校和85个家庭教育指导站,定期举办以“家国”“家风”“家教”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活动,切实发挥立德树人协同作用。
鄂托克前旗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揭牌仪式
三、创新载体,拓展思政育人新路径
让学生“动起来”。深入挖掘全旗红色教育资源,开发“追寻红色印迹、传承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眸百年、少年正风华”“重温战争历史、感受抗战精神”4条主题思政路线,组建10支“红领巾”宣讲队,让学生在行走中追寻红色足迹、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滴哨沟战场纪念园听红色故事
让课程“活起来”。选取红色资源中的故事,打磨出《石榴花开照北疆》《民族团结歌舞史诗剧》48节精品课程,利用创新唱红歌、重走长征路、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023年,累计举办“行走的思政课”活动50余场次,覆盖1.2万余名学生。
走进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让效果“实起来”。让思政课教师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机构的交流,收集丰富的实践案例,确保每一次“行走的思政课”都能释放出“真理的味道”。2023年,鄂托克前旗承办全市“行走的思政课”部署会暨精品路线启动仪式,2条路线入选市级精品路线,2个基地入选自治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航天筑梦社会实践活动
鄂托克前旗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多举措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蓄势赋能,筑牢育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