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旗区动态
鄂托克前旗:党建领航风帆劲 乡村振兴阔步行
发布时间:2023-08-14 14:53:00      作者:王霞      来源:鄂托克前旗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探索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机制和路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科技、创新、改革“三大要素”,培育壮大肉羊、肉牛、绒山羊、果蔬、饲草“五大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组织化引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增值、科技化提升,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重塑一产提效能,接二连三促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牧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亿”工程以项目带动,落实国家农村综改资金5000万元、旗本级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5000万元,全面补短板、调结构、促转型,惠及农牧民1万户以上,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抢抓国家加快农村牧区能源转型的有利机遇,深入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农村牧区集中连片、零星未利用土地的作用,促进农村牧区能源转型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和生产加工业,以“三变改革”模式进行股份链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参与收益。

聚力聚焦人才振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人才强旗”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双百”工程,加强人才引聚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一是实施“鸿雁归来”计划。建立“鄂前旗籍在外人才库”,累计开展产业合作交流研讨会、乡贤回归座谈会3次,吸引教育、卫生、能源等领域“候鸟教授”37人,聘请“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11人。二是实施人才引进“项目化”管理。持续放大柔性引才效应,建立“2023—转型跨越人才引进项目库”,通过招聘、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各领域专家人才187人,其中博士43人,硕士22人,取得律师、医师、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122人。三是落实“一部门一硕士”目标任务。在2022年整批次公开引进44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2023年再次公开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7名,同步开展引进人才跟踪考核工作,全面了解引进人才在岗工作和作用发挥情况。四是着力推进教育、卫生系统“双百”工程。公开招聘引进卫生领域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128人;公开招引中小学、幼儿成熟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95人。五是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引领工程。通过组织外出观摩培训、“云上智农”线上APP培育高素质农牧民200人,线下累计开展乡土人才培训42期,约2260余人次,引进专家13人,宣传各类信息60余篇。六是实施干部人才“双百”工程。通过“五个一批”行动精准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服务,帮助嘎查村落实集体经济项目76个。同时,构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打造现代农牧业服务中心,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举办专业技能比赛和产业发展论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下基层、企业家培育、农牧业专业协会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行动,培养农牧科技型、公共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产业融合型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注入源头活水。

涵养文明新风尚,提升振兴“精气神”。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红色旅游带动全域旅游,以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结合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传承,真正将文化精神食粮送进千家万户,送到人民心中。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每年500余场,惠及群众25万人次。全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覆盖率和公共文化服务受益率均达到100%。

乡村建设筑基石,生态宜居助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底线,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打造绿色宜居和美乡村。一是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煤改电”供暖范围,在居住比较集中的嘎查村社区覆盖“气化鄂前旗”工程,逐步使农村牧区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依托京津风沙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草重点生态工程,2023年计划完成生态建设3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4146亩,完成林下经济种植4000亩。努力推动全旗形成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化最美家庭、最美村民等评选和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农牧民积极性,接续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务实稳妥推进户厕改造,全旗68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户厕改造完成率93%。

党建引领强堡垒基层发力推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构建“红色引擎、全域党建”“16585”工作新格局,落实“五个三”标准,新(扩)建阵地7处,实现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入推进“最强党支部”示范创建和星级化管理,嘎查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抓牢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点。深入开展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活动,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针对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乡村振兴领域重点任务,打造比思路、比举措、比成效,亮身份、亮承诺、亮任务的“三比三亮”比武模式,充分激发嘎查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活力。二是抓稳乡村治理这个聚力点,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旗、镇、村、社“四级”网格管理,创新网格“红黑榜”“积分制”管理办法,科学设置积分清单、积分流程、积分运用等具体指标,按照群众贡献进行量化赋分,并给予相应奖励,切实激活网格管理生命力,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三是抓实嘎查村集体这个发力点。切实发挥包联驻村机关单位帮扶作用,严格把关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可靠、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打造联合体、发展“飞地经济”等,打破发展制约瓶颈,2023年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环境优雅、美丽宜居的现代嘎查村正在不断涌现,鄂托克前旗已迈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打造乡村振样板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