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准格尔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试点先行低碳发展,全面推动能源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夯实能源经济转型发展新途径。为推动准格尔旗新能源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多元经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准格尔旗紧紧依托国家能源发展的有关政策,提前谋划、创新思路、着眼长远,把好全旗能源高质量发展“方向盘”。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新能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新能源项目工作专班,统筹抓好全旗新能源项目的规划、申报、组织实施及运营管理等,推进新能源产业有序落地。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联审联批制度,构建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靠前服务、全程跟踪,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各项手续办理,确保新能源项目按时开工建设,按期建成投产。落实领导包联督办制度,明确包联项目、包联领导,建立旗领导包联新能源项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立项审批、手续办理、征地拆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新能源项目顺利实施、早见成效,为全旗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构建发展体系。围绕壮大新能源产业,谋划、储备、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光电、风电、光热、储能等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配套新能源基地。探索在我旗境内沙漠、荒山荒地和采煤沉陷区等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地区开展“光伏+”工程,促进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突破与应用示范,努力构建“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源结构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蹚出能源经济绿色发展新路子。按照鄂尔多斯市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发展目标,准格尔旗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加速布局“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加快构筑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发展格局。一是探索“新能源企业+国投+屋顶”光伏开发项目新模式。公共建筑设施屋顶方面:国投集团实施1.2万千瓦综合智慧能源城市分布式光伏项目,重点在行政事业单位、学校等屋顶开展光伏项目,建设完成后给予提供屋顶单位用电优惠政策,按照国家电网价的85折核算,全面推动公共机构绿色办公。工矿商贸企业屋顶方面:华能魏家峁煤矿、内蒙古伊泰京粤酸刺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酸刺沟煤矿、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凯达煤矿分别建成6MW光伏+电动重卡换电一体化示范项目、6MW光伏充换电重卡一体化项目、4MW光伏+充换电重卡一体化项目,成功发电并网。居民屋顶方面:新能源企业试点推行全区首家零碳乡村示范项目,利用准格尔召镇准格尔召村全村居民屋顶,计划建设8.5MW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20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488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36万吨。全面推动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林光互补等能源绿色结构转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二是探索“新能源企业+国投+村集体”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新模式。国投集团通过流转的方式,与村集体签订25年的租赁合同,以每亩200元的租赁费将煤矿返还给农户的复垦土地返租回来,积极打造标准地建设,实现拎包入住,为新能源企业项目落地建设提供全力保障。光伏制氢项目。40万千瓦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已启动光伏、制氢站场区场地回填工作,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三是探索“新能源企业+国投+基地”产业链项目新模式。基地建设全面实施。为了积极引进新能源项目配套产业,加快我旗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和落地,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发展,并规划建设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区,全力打造“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北方“风光氢储车”重要应用基地。发展基金成效显著。设立了1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由准格尔旗联合能源协会及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组建“准格尔旗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协会+基金”效应,盘活并鼓励更多资金进入新能源产业,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介入绿色能源投资,不断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助力准格尔旗能源经济绿色低碳循环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厂房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等基本原则,根据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园区工业功能和中小企业产业建设功能,国投集团在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建成14栋11.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在建2栋6.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在建,高标准完善园区土地和产业规划,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建成后以租赁和购买两种方式供企业选址,实现保姆式管家服务,全力推动新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重点突破,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配套新亮点。准格尔旗将按照“龙头带动、政府推动、以商招商、市场运作”的方式,构筑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充分利用新能源发展的窗口期,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引导发挥“链主”作用,放大“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强链、补链、延链、增链为目标,依托新能源禀赋及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新能源装备产业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协同发展。一是配套产业项目方面。积极引进新能源项目配套产业,加快我旗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和落地,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建成10平方公里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区,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风光氢储车”重要应用基地。二是风光产业链方面。重点发展风光发电及装备制造等产业,目前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320.2亿元,已开工8个、总投资103亿元、完成投资17.97亿元。三是绿氢产业链方面。重点发展“绿氢+化工”等产业,目前引进项目4个、总投资146.7亿元,其中纳日松40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已开工,三峡满世15万吨绿氢加二氧化碳制合成氨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四是储能产业链方面。重点发展储能装备、应用等产业,目前引进叁零陆零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项目4个,总投资282亿元。五是新能源重卡产业链方面。重点发展整车制造、关键主材生产等产业,目前共引进项目13个、总投资1061亿元,已开工2个、总投资75亿元。
二、取得成效
(一)进一步优化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结合我旗实际,积极申报了“智慧能源城市”“光伏制氢”“火电灵活性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全额自发自用”等一系列综合能源项目,优化完善了四区布局。在园区规划制氢、源网荷储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项目,在北部荒漠区规划建设400万千瓦库布齐沙漠基地鄂尔多斯新能源项目,在复垦区建设40万千瓦光储制氢示范项目和矿区综合治理光伏项目。在全旗建筑区推动落实24.3万千瓦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全旗能源项目呈现风光储多种能源互补的新格局,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新能源项目建设,带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推进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引进产业项目涉及矿用车总装、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制造、国家级矿用车检测测试中心、风机光伏设备制造、氢能制储运等多个领域,重点引进天合光能、远景能源、上海重塑、氢晨、徐工等一系列头部企业,着力构建“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
(三)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利用境内拥有大面积煤矿采空区、复垦区和沙漠荒漠区等土地资源优势,把新能源开发和矿区治理、荒漠化治理相衔接,变“劣地”为“宝地”规划大型风电、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借助蒙西—天津南特高压外送通道,坚持大规模外送和本地消纳、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截至目前,全旗共申请获批上级风电、光伏建设规模指标470.5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250万千瓦,力争清洁能源占化石能源电力外送比重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