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旗区动态
“米粮川”突围记——来自达旗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2-05-22 09:59:00      作者:王红梅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晚春。细雨。
  驱车行驶在达拉特旗的8千多平方公里大地上,感受鄂尔多斯市“北大门”平畴沃野的开阔,“沙唱水香黄河湾,海海漫漫米粮川”的肥沃。乡间小路旁的田野里,几台农机来来回回地穿梭着,三五农人正精耕细作,信心满怀地耕耘着希望的田野。
  北国之春,稳稳地落在达拉特宽阔而又承重的肩膀上。
  立定2022年的春天,徐徐揭开达拉特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篇章,一望无际的历史画卷不断回放、漫卷,是谁书写了这样厚重的历史篇章,又是谁使达拉特之春日新月异,答案无疑,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的生动实践,是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是达拉特旗历任决策者的躬身前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赓续奋斗、砥砺奋进。
  达拉特,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旗耕地面积225万亩,堪称黄河流域的“金扁担”。享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先进县之美誉,并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立于“弯”内,利于居上。
  占据区位优势,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达拉特始终靶向明确,牢牢牵引农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持续发力,利箭出弓,志在必得。
  从改革开放的劲风吹拂鄂尔多斯大地伊始,达拉特的农村改革就已迈出第一步,乡村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始小荷初露。1978年,黄河“几”字弯南岸的达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一位叫赵丑女的农村妇女大胆承包村里的14亩土地,由此拉开农村发展变革的序幕。
  序曲悠扬推新章,改革发展暖人心。40多年来,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达拉特农村牧区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和发展,农牧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达拉特农牧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2018年,全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135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8.68亿元。同时,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全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比为71∶14∶15∶0.01,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全面发展的现代农牧业转变,2018年,牧业和渔业分别增长17和1个百分点,全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比优化为66∶1∶31∶2。
  接续翻页,达拉特农牧业发展的卷帙浩繁如长风破浪,浪遏飞舟。
  “十三五”期间,达拉特通过整合资源,捆绑国土、农综、农牧业、黄河南岸灌区节水灌溉等项目,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了全旗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全旗农牧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全旗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32.8亿元增加到43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5.6%,位居全区前20位。
  数字,在不断地刷新。突破的,是旧有的体制和机制。打破的,是传统的壁垒和僵局。击破的,是以往的景象和记录。
  2020年,达拉特油料产量3.73万吨,是“十二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5.4%;蔬菜产量31.62万吨,部分蔬菜远销港澳台和珠三角等地区;饲草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通过盐碱地治理,进行有机水稻种植2.5万亩。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旗农作物单产水涨船高。
  随着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确立,畜牧养殖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船行江野阔,两岸青山移。历史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达拉特乡村振兴的步履也从未原地踏步。 
  2021年,达拉特实施农牧业重点项目21项,完成投资11.64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年内开复工37万亩。推进“种养一体、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全旗完成农作物总播224.7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2740公顷,较上年减少5909公顷,同比下降3.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8091.5公顷,较上年增加2203公顷,同比增长1.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4648.5公顷,较上年减少8112公顷,同比下降19%。
  粮稳则心安。随着全旗粮食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达拉特粮食产量已连续17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2021年突破16亿斤,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展望未来,达拉特并没有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求取功名,而是再次确立新的坐标和航向:2022年,全旗计划建成农业高标准生产经营示范种植基地14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8万亩;鼓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经营面积达到10万亩;特色瓜果蔬菜种植基地2万亩。
  2022年,象征着希望和发展的小苗刚刚破土而出,达拉特的突围之路正在高歌猛进。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粮稳则天下安。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8连丰,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弦却从未松懈。驻守在祖国北疆一隅的达拉特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时刻砥砺奋进,笃定前行。
  如何藏粮于地?以“统种”之利刃,收共富盈枝
  “马上要试种100亩贝贝南瓜,这比我们以往种植的玉米经济效益更高,订单已经谈好了。”说起今春播种计划,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神采奕奕,过去一年官牛犋南社的创收之路,以及分红大会短视频红遍“朋友圈”的情景,让他激情无限。
  作为受益者之一,今年67岁的官牛犋南社村民贺锁也称:“我们全家老小十口人人均14700多元,扣除下一年的启动资金,到手现金14万,分红时高兴坏了!”
  为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这几天,贺锁正忙着检查喷灌设备。“现在种地机械化了,合作社一年给我2万元工资,让我在农忙时巡查各个机械是否正常运行。”
  贺锁介绍,像他一样给“自家”合作社打工的农民还有5人,他们6人一起打理全社3161亩土地。这个“自家”合作社,指的是“官家牛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故事还要从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的尝试和定型说起——
  在2008年之前,位于沿河地区的官牛犋南社常住人口只有60户、95人,全社耕地面积3161. 6亩。种植模式处于“单打独斗”阶段。主要发展传统小农经济,农民大多自产自销,玉米亩产约1200斤,小麦亩产约600斤。每户养5-8只羊,人均年收入2000-3200元。社会治理不够顺畅,存在土地划分、浇水时间冲突等矛盾。
  在2008年至2013年间,官牛犋南社迈入土地整合阶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争取实施了国家农综项目,进行土地整理,2009年争取集中移民产业扶持项目资金新建大棚66栋,土地全部流转给企业。全社总收入94万元,人均纯收入4105元。人地不均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矛盾突出。
  从2014年到2019年间,官牛犋南社通过4年的调整,全社土地按照社员大会议定的户籍人口均分到人,人均土地12.8亩。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大户种植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党支部+企业+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2018年冬,由于土地合作经营收益较大,部分社员开始出现收回所承包土地转为自主经营的意愿,逐渐与大户在土地经营上出现争执。
  从2019年到2021年,官牛犋南社形成了“一核两共”工作机制,进入“统种共富”阶段。
  纵观官牛犋南社土地联合经营模式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可以证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切实可行之路,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期间,侯家营子村党总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组织协调企业、合作社及农民,推进土地矛盾处理,帮助联系订单、对接市场,实现高效化经营。官牛犋南社党小组通过组织动员、宣传引导实现社员思想统一,党员及大户示范带头,经营管理过程中,社管会全程监督,实现规范化经营。
  以82岁的村党支部原书记刘兵同志为代表的党员,用实例给社员做思想工作并带头主动带领大家放弃大户经营权,在启动资金垫付、农资担保方面敢做敢担,成为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
  改革并非朝夕之功,整合也非一路坦途。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圆周”之内,达拉特旗凭借农业产业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优越条件,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转变旧的生产经营方式,大胆尝试不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化合作经营,而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教科书”式的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堪称“有范儿”。
  官牛犋南社土地联合经营模式的形成,是整合土地的大胆尝试,给人以两点启示:一是坚持一个原则,即成本均摊、风险均担、收益均沾。二是成立一个机构,即专业合作社。自2019年实施“统种共富”模式以来,官牛犋的社民分红从11300元增加至现在的14700元,不仅红利越来越丰厚,而且以“人人入股分红,土地合作经营”的方式,形成“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可以“红利均沾”的局面。
  官牛犋南社的土地“统种共富”模式如一个圆点,半径辐射到达拉特旗其他地区,在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广。
  不久前,达拉特旗已有6万亩小麦陆续下种。
  晚春4月,在吉格斯太镇蛇肯点素村小麦播种地块,农户陆续将备好的小麦种子、肥料一起放进播种机,被一颗一颗地播撒进阡陌间。
  村民李二狗去年种植小麦收益颇丰,所以他今年入股了合作社,他说:“去年种的小麦每亩能产1000多斤,收成挺好,今年我又多种了二三十亩,并且加入了合作社,再加上国家补贴也大,相信今年收成比去年还要好。”
  据了解,从今年3月中旬起,蛇肯点素村就开始推进土地平整和小麦播种准备工作。今年蛇肯点素村70%以上的耕地都种植了小麦,其中土地合作经营2000余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以“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分配机制为“主轴”,形成以农民、村集体、合作社为“枝干”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耕、种、收、售各个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合作社田间作业效率突飞猛进,农民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兴了乡村,美了民心。
  达拉特旗营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金亮说:“我们统耕、统种、统销售、统一管理,不但节省了水、电、肥,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小麦的优良品质。统一销售以后,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特别是有些种不动地的老年人,坐家里就能分红。”
  “统种共富”,是达拉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一个“阶梯”,踩着这个“阶梯”,达拉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不断爬坡迈坎、节节奋进。他们创新探索的“高标准农田+”模式,采取“良策、良法、良肥、良药”等措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亩均增产10%以上。据达拉特旗农牧局副局长王勇介绍,目前全旗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统种共富”,黄土变金。达拉特在土地整合方面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孕育了“藏粮于地”的土壤,筑牢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根本,锻造了“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坚实壁垒。
  如何藏粮于技?以改良之“法宝”,纳盆满钵丰
  北方晚春,虽谷雨节气已过,但天气仍初暖乍寒。
  站在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大淖村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幅路通渠连、阡陌纵横的田野长图在眼前徐徐铺展。此情此景,很难令人想象此地的寥落往昔。
  大淖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但在过去,全村只有耕地2.6万亩,土地盐碱化严重,产量少、效益低,可耕种面积仅有1.3万亩。
  “我们村耕地多,但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将近一半的土地种不成,长期荒废。种吧,产量不高效益低;不种吧,一直荒废让人心疼。”说起高标准农田,大淖村党支部书记陈广玉感慨万千:“高标准农田就是我们村的‘及时雨’,给全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改革可改变命运,改革可成其大道。
  由于沿河地区长年受传统灌溉方式和凌汛期水渗漏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耕地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逐渐变为盐碱地而减产甚至弃耕,据2020年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全旗共有盐碱化、次生盐渍化耕地56.7万亩,占全旗耕地总面积的25.2%,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立足如此实际,达拉特一任接一任的决策者们曾无数次陷入沉思。
  时光,终不负赶路者。历史,总会铭记那些逐梦而行的人。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2020年开始,达拉特开始在盐碱地上“牛刀小试”,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旗2.12万亩中重度盐碱化地区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示范,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合作经营模式。
  小试可探深浅,大行方承其重。截至目前,达拉特共发展水稻种植2.5万亩,示范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1000亩、稻蟹养殖500亩。在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的挑战与突围中,达拉特蹚出了一条新“稻”路,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人见人爱的“聚宝盆”。从此,昭君镇、树林召镇、王爱召镇等沿黄河地畔,农民改变了几十年来的生产习惯,水稻成为提质增收的“宠儿”。
  土地改良,只是达拉特提升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改良,不止于土地。提升,也不止于脚下。技改的触角,已触及事关生产发展这条河源的多条“支流”。
  4月下旬,伴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位于树林召镇林原村的达拉特旗鲜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项目区一探究竟,技术创新到底给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效益。
  “温室建成后,将温室交给农户经营种植,公司负责温室蔬菜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在介绍产业园项目区内温室大棚的经营发展模式时,内蒙古鲜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拉特旗分公司总经理王磊这样说。
  林原村村民韩大伯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在他生机勃勃的大棚内,黄瓜满架,番茄满枝。说起种植大棚的收获与喜悦,韩大伯如数家珍:他于2019年开始种植,当时公司对他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使他把栽苗、施肥、驱虫、打切这套种植流程掌握得滚瓜烂熟,同时他还在大棚内安装了一套智能系统,在手机上就能实现监控。
  韩大伯说,相比较于普通的西红柿,他所种植的宝石12西红柿的亩均产量提高了20%至30%,含糖量提升18%至24%,能使农民收入提高50%。
  达拉特旗鲜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项目,位于田园综合体项目核心位置,是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代表之一。在技术服务方面,该项目及时聘请山东寿光农技师,为种植户提供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诀窍”。
  达拉特旗鲜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项目,是达拉特旗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一个缩影。在技术改良和引进的支撑下,2021年,达拉特共建立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田2200亩,试验示范玉米、大豆等新品种71个,配套栽培技术模式试验;在提升品牌化方面,积极开展黄河“几”字弯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认证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完成国家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建设。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以技术改良为突破口,达拉特旗不仅在土地改良上下大力气,在育种育苗上下深功夫,而且在秸秆处理、生物有机肥加工等方面也花足心血,努力不负苦心人,改良不负追求人,全旗农牧业发展向好向新向上生长的态势,恰是最佳诠释——
  如何藏富于民?以转型之“蹊径”,得春华秋实
  4月底,记者在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牛羊肉加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厂区内大型机械不停穿梭,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屠宰分割车间、冷冻室、冷藏室等建筑已初具规模。
  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戴布仁说,这个项目将全程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形成屠宰、排酸、分割、急冻、包装、冷藏于一体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助力当地农畜产品迈入“精加工时代”。
  据了解,近10年来,作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当地陆续投资近亿元,初步形成集种养殖、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农牧业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公司牛存栏5000头,已出栏10000头;羊存栏3000只,已出栏4000只。戴布仁表示,公司的企业愿景,就是实现“做最纯正的草原健康牛羊肉食品提供者”,实现牛羊肉应有的价值归宿。
  “小畜提质优品种、大畜扩群增数量、农牧结合保绿色”,近年来,地处北纬40度黄金农牧带的达拉特旗,正在照此模式优化畜牧业结构、延伸延长产业链。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公司的农牧业全产业链,正是当地农牧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标志之一。在达拉特,诸如此类的企业还有很多,譬如:内蒙古世轩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王爱召农业观光有限公司等。在2021年鄂尔多斯市全市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工作会上,公布了2020年自治区、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名单。其中,达拉特旗共13家企业榜上有名。
  如今,势头强劲的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的重头戏,农牧民增收的新“脚本”。在过去的一年中,达拉特旗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奶业振兴战略,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按照“为养而种、以养增收、绿色发展”的思路,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种养一体、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43.31万头(只),较上年增加5.6万头(只),同比增长2.4%,已成为呼包鄂地区重要的原奶基地。
  合起达拉特旗农牧业发展的长卷,一条环绕黄河“几”字弯的突围之路愈来愈清晰,在这条路上,有翻山越岭,有奋楫争舸,有逐梦而行,每一段征程都有书写不尽的荣光,每一次奋进都有可圈可点的硕果,每一场超越都有发自肺腑的和声,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