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高勇:躬耕陇亩但求“好”
发布时间:2025-06-30 10:28:00      作者:张晓艳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激流奔腾的黄河“几字弯”,他是那勇逐潮头的雁;沃野平畴的田垄间,他是那低头拉犁的牛;欢声笑语的乡音中,他是那挑起乡情的秤。
  他是“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土地合作模式的创始人,这一来自基层的自发性改革创新被全自治区推广,成为享誉全国的典型;他是新时代“三农”战线的领头雁,闯出守护好“北疆粮仓”的新赛道,构建起乡村振兴新格局;他是敢想敢干还要干好的实践家,用十多年的时间让家乡火爆“出圈”,留住了乡村的根。他用尽脑中计、心中情、身上力,只为诠释一个“好”字。
  他是现任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党总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
  返乡雁“破圈”种新田:让农业“好干头”
  从“单打独斗”到“统种共富”,这是高勇人生的全新里程,更是官牛犋南社的一次新生。
  1975年11月,高勇出生在官牛犋南社的一个普通农家。从他记事起,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疲于奔命,一年到头却只够全家糊口的日子,就像紧箍咒一样“套牢”了全家人。因此,他迫切地要逃离,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种地没出路”,这个深入骨髓的“认知”在2012年被高勇自己打破了。这一年的深秋,37岁的高勇站在官牛犋南社的田埂上,望着零散的土地和留守老人佝偻的背影,“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的困境让他寝食难安。他决定做一只“归雁”,带回的是行囊里的创业计划,更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
  他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先干出个样子,让乡亲们“照猫画虎”。他承包了500亩土地规模种植苜蓿,白天跟着农机摸爬滚打,晚上钻研农业技术到深夜,通过引进先进农机农技、探索高效管理模式,连年喜获丰收。
  高勇深知“自己富不算富”,从不敢忘记回来的使命。2019年,他成立合作社,提出了“土地入股、集体经营”的设想。然而,村民顾虑重重。高勇带着其他党员挨家挨户算细账,自掏腰包垫付种子化肥款,承诺“亏损由我个人承担”。他多次带着村民赴外地考察学习“取经”。最终,110户农民全部自愿以土地入股,按照“成本共摊、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对村里3000多亩耕地进行合作化经营。利用大型机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实现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秋季,作物成果由订单龙头企业统一收购。“党建引领、统种共富”的模式正式“落地”。
  “确实看到了效益,以前我自己种地的时候,20来亩地两个人满满忙一年,到头来也没有多少收入。现在都是拖拉机耕地,全社3000多亩耕地五六天就能犁完。再加上喷灌、滴灌浇水,联合收割机打粮,一年下来也用不了多少人工。大家统一谋划,啥挣钱就种啥,不用愁销路,还能卖上好价钱。”村民刘明兵说。
  这种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模式,真正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合作社首年运营即实现总收入320万元,人均分红11300元,让全社村民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2024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522.66万元,人均分红18600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共富答卷”。
  作为侯家营子村“两委”成员,在高勇的推动下,“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在侯家营子村乃至全镇多点开花,在全旗范围内被广泛推广,真正实现“土里淘金”。这一模式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官牛犋南社成为全区农牧业系统观摩学习的“热门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印发“开展‘统种共富’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区进行“连点成线”的实践。
  大集体“入圈”成靠山:让农民“好奔头”
  “一个人富是本事,村集体富才是大事”。高勇决定做这件“大事”的时候,心里装着一个“大集体”。
  “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模式落地短短几年,解决了年轻人“不愿种地”、留守老年人“种不动地”的乡村“魔咒”,呈现出多赢的效应,让村民有力干事、村集体有钱办事,给村民有力的依靠,构建起乡村“幸福圈”。
  在土地收益上,寻找最大“公约数”。他和村委商定:1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公共事业,20%作为土地管理费用,剩余70%给村民分红。“新集体”把所有的一家一户小块土地整合,推倒地界、水渠、畦垄,“小田变大田”多出15%的土地,分给新增人口,让“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所有村民都有了同样多的土地、同等的分红额度,使人口与土地、收益均等化,每个人都是最大受益者。依靠稳定收入,村集体建成了窗明几净的“共富食堂”,村民家门口就能吃上便宜又营养的饭菜;村里谁家有难,村集体马上送去慰问金以解燃眉之急。
  在产业转型上,编织最大“钱袋子”。高勇的创新有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流失和小农经济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问题,亩均节水80立方米,不断打破亩产“天花板”,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他不满足于眼前,带领社员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之路,引入贝贝南瓜、黑小米等特色种植品种,让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小块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在共同富裕上,画好最大“同心圆”。借助科技赋能,高勇鼓励青年社员外出打工,吸纳老年人参与田间管理。同时,吸附周边6个村社加入“共富联盟”,惠及农户1200余户。此外,合作社通过镇“井耕细作”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村民的绿色农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高勇还谋划投资建设科技小院职能配肥站、打造研学旅游综合体,让参观学习的“流量”变“留量”,培育乡村振兴新业态。
  “全家五口人每年都有分红,公婆不用离开村里就能颐养天年,村里有食堂、生活有保障,我和老公在城里做生意更放心了。”村民王静说。
  高勇兜里常年装着两样东西:记录民情的笔记本、随时准备垫资的银行卡。“跟着高勇干,错不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周边农民的共同心声,也是对高勇最好的夸赞。
  明星村“出圈”吹新风:让农村“好看头”
  “乡村振兴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要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有盼头。”在高勇看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创新之人必有破旧立新之心。农闲时节的“四讲研学基地”里,这个粗犷的北方汉子化身文化教员,用带着泥土味的话语讲解农技知识;道德讲堂上,他讲述“好儿媳”照料瘫痪婆婆十二载的故事,让台下的汉子们悄悄抹泪;春节时的非遗剪纸展,他陪着老艺人创作“共同富裕图”……几年的时间,这个“泥腿子”社长硬是啃下十几本农业经济学著作,终于把“土疙瘩”变成“金元宝”,也让破旧衰败的小村落变成了幸福宜居、文明和谐的“明星村”。
  在高勇看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繁荣和精神的富足,“有财”的乡亲们还要“有才”。
  高勇发起“五星社员”评选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齐步走”。将分红与参与集体劳动、环境卫生等挂钩,这一举措激发了村民共建共享的积极性,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每逢佳节,他都会发动村“两委”,利用文化活动阵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他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授课,积极宣传农技知识;他以“好人在身边”“传承孝道、学会感恩”为主题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引导村民增强奋斗意识;他积极组织“两委”成员开展评选好儿媳、好老伴、好公婆、环境整治先进个人、“五美村民”等各类评比,村里打牌的没了,帮邻里的多了;吵架的少了,读书的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痛点”变成了乡村振兴的“亮点”。
  在高勇的带领下,村民在法规、环保、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意识和素质得到明显加强,自立自强、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孝老爱亲、友善诚信等良好风气逐渐形成。2023年,侯家营子村入选自治区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样板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4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和美乡村试点村,成功申报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十年催人老,但求乡亲“好”。从青丝到白发,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映照着高勇的温情,一项项荣誉见证着高勇的初心。但当他捧回“全国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奖杯时,说的还是那句朴实的话:“土地是农民的根,合作是致富的路。”前路漫漫亦灿灿,高勇这只“领头雁”还在继续振翅高飞,一个可复制的“官牛犋样板”正在从祖国北疆“飞往”全国各地。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