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最高峰——海拔2149.4米的乌仁都西峰,一座座通信基站高高耸立。这些“数字云梯”打通了山里到山外的信号屏障,让山脚下居住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了“追着信号打电话”的日子。
仲夏时节,一场风沙天气过后,基站运维员甘迪格背着工具出发了。他今天的工作是检修因沙尘堆积而影响信号的基站。与其他运维员不同的是,他需要沿着崎岖的山路爬上相当于716层楼高的乌仁都西峰。
“今天用了1小时50分钟爬上来,以前需要用两个半小时左右,巡检的次数多了以后,速度也就慢慢快起来了。中午上山后,就吃不上饭,只能自己带点干粮。”甘迪格说。
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乌仁都西嘎查位于乌仁都西峰山脚下,这里居住着200多户农牧民。他们依托天然草牧场,以畜牧养殖为生。这片土地滋养着牧民的生活,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驰名中外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的发源地。然而,层峦叠嶂的地形却成为信号传输的天然屏障,加之牧户居住分散,通信基站无法完全覆盖,农牧民因此长期陷入“信号孤岛”的困境,到处“追着信号打电话”。
“我们打个电话,必须得去山口子。到山口子需要走四五公里,打完电话回来也就没信号了。现在信号通了,我们方便多了,电话就能随时联系。”乌仁都西嘎查牧民巴图那顺说,“以往我要驱车几百公里去卖羊,如今稳定的手机信号,坐在家里就能联系上市场,销量也比之前好多了,源源不断的订单让‘羊光大道’越走越宽广。”
同嘎查的牧民达楞巴雅尔家也有了新变化。过去用了六七年的信号放大器如今闲置在仓库里,再也不用把手机固定在一个地方打电话了,足不出户便能和兽医视频对话诊疗牛羊病情。
“现在信号通了,视频聊天方便多了,牛羊有点小毛病,直接就可以联系兽医解决问题。”达楞巴雅尔说,这些天,他计划在家里安装远程视频系统,率先“试水”智慧养殖,打造升级版的“羊产业”。
把困扰农牧民的“揪心事儿”变成“顺心事儿”,这个过程可不是一件轻松事儿。乌仁都西峰地势陡峭,山顶悬崖峭壁环绕,山体坡度最大可达65度。传统的运输工具很难上去,人力运输既危险又低效,通信基站的选址、建设、维护等工作面临着重重挑战。
“我们当时在选址上定了几个标准,一是500米范围内要有电,二是能够接收到信号,三是基站位置尽量在高处。”鄂托克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周海涛说。
为了解决选址、设备运输等难题,施工团队经过多次勘察地形,决定采用“修路+无人机”的组合方案。用铲车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开辟临时通道到半山腰,通过车辆运输设备,剩余2处山顶制高点则用无人机往返数十次,把重达1.2万公斤的基站物资调运到山顶。
就这样,海拔最高的乌仁都西峰通信基站建成了。从此,居住在山里的农牧民搭上了数字时代的“顺风车”。
有人问,在这么高海拔建设通信基站,投入大、运维难,值得吗?山脚下的农牧民生活便利了,生产发展了,愁眉苦脸变成笑容满面,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山顶上这些矗立的基站,消除了信号盲点,“满格信号”让群众尽享“满格幸福”。
“我们在乌仁都西山建了4座基站,2025年计划在全旗范围内再建36座基站,为农牧民架起‘数字云梯’。”周海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