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麻烦套”到“幸福村”的“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5-05-06 10:29:00      作者:孟瑞林 武文玲 白海燕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鸡鸣三省”之地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与陕西、宁夏接壤的村子,曾因贫穷落后、产业发展慢、矛盾纠纷多而被当地百姓称为“麻烦套”,如今却华丽转身为令人羡慕的“幸福村”。
  一组数据见证着其十来年的“变迁之路”,从2013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的“自治区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从2013年人均纯收入全旗倒数第一,到2024年人均纯收入超3.45万元的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从2013年到2025年,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两级工会已连续7批向麻黄套村选派驻村干部,先后投入包扶资金700多万元,累计争取各级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助力麻黄套村阔步迈上一条“走实振兴路、富农惠三省”的康庄大道。
  “挑起金扁担,让大家共同翻了身”
  “过去,为了生存,只能无奈逃离‘麻烦套’,到城里打工,开过食堂、卖过服装、干过保险……”谈起其中曲折且辛酸的过往,1975年出生的纪艳香不禁红了眼眶。
  2020年,在外漂泊多年的纪艳香选择返乡创业,有着中专学历的她一眼就相中马铃薯种植,跟上村里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学习技术经验。
  2022年,纪艳香通过承包村民土地,种植马铃薯喜获丰收,当年纯收入近百万元,还清了外债,在城里买了新房。
  “今年,已是连续种植的第五年,计划种植450亩,每亩给村民流转费1500元,带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纪艳香信心十足地说。
  中等身高,浓眉大眼、皮肤白净的纪艳香,如今不仅是村里致富能手,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被选为妇联主席,大伙儿送她了一个雅称“土豆公主”。
  “现在种地苦不重,全靠科技和机械,光村里一条龙大型机械服务队就有三支。”纪艳香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市旗两级工会,帮助村里集中发展起玉米、辣椒、白萝卜和马铃薯等农业产业,让我们挑起金扁担,大家共同翻了身。”
  2013年以来,市旗两级工会接续选派干部入驻麻黄套村后,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根据麻黄套村实际情况,制定“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工建活力、促进企地双赢”的包扶工作思路,推动“组织牵动、基础带动、产业驱动、点户联动、服务推动、市场拉动、品牌促动”的七化联动具体包扶工作方法,制定下发《鄂尔多斯市总工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包扶工作通知》,明确包扶事项、计划安排、落实措施等,压实包扶责任,持续推进结对包扶工作高效开展。
  “产业是关键,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起垄、覆膜、播种……穿行于麻黄套村内,种植白萝卜的场景不时跃入眼帘。
  “去年,种植了两茬白萝卜,每亩纯收入1.2万元;今年计划再种1000亩,每亩给村民土地流转费是1350元。”土生土长于麻黄套村的致富带头人、城川镇白萝卜种植协会会长、鄂托克前旗汇能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凤斌说。
  “自2019年引进白萝卜种植技术以来,麻黄套村积极响应政策导向,依托当地土地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驻村坚守了三年的城川镇党委挂职副书记、麻黄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强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白萝卜全产业链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模式,今年年初成立了白萝卜种植协会。
  截至目前,麻黄套村已配套建成两处日处理能力达2400吨的清洗晾晒厂,以及一座日处理能力为0.5吨的酱菜厂,配备仓储、冷库、物流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同时,成功吸引多家白萝卜种植户及生产加工企业入驻,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引擎。近年来,市旗两级工会通过招商引资、沟通协调等方式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200亩,以村集体为主导,以农业产业为主体,重点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集仓储、冷链、物流、特色农作物产品初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
  “去年,园区总产值达8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24万元,种植大户达20户,户均收入超50万元常住户占比五分之一。”麻黄套村党支部书记韦元深有感悟地说,“产业是关键,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驱车沿着崭新的通村油路,来到麻黄套村三社,走近一处独门独院、设计超前的小别墅,主人刘树珊夫妇正在高阔的铁大门口热情相迎。
  面对众人的交口称赞,59岁的刘树珊笑言以对,“房子于2021年新建,院子占地600平方米,主房168平方米、四室两厅,共花费50多万元,施工图纸由大儿媳亲手设计。”
  进入宽敞明亮的客厅,只见窗明几净,收拾得一尘不染,高档沙发、投影仪、冰箱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应有尽有,而邻近开放式厨房的大餐桌上,水果、坚果、茶点、饮料等一应俱全。
  “自来水、天然气、电取暖都有,真没想到老百姓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刘树珊感恩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市旗两级工会十来年的一直扶持更是功不可没。”
  如今,刘树珊夫妇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大儿子一家在西安上班,小儿子是一名“90后”、常住在村里,土地也流转了出去,主要在村里及周边开展“煤改电”空气能清洁能源取暖设备安装和售后服务。
  “去年,自家种了90多亩玉米,纯收入达几十万元;今年以每亩1350元的价格,给村民包出了75亩种牛蒡。”刘树珊感慨地说,“村里土地的流转费,从2013年每亩最高280元,到后来的一路飙升,今年更是高得惊人,动辄上千元,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民的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
  临别之际,韦元亲昵而又不舍地拍了拍王强肩头,欣慰地说“老百姓过上了好光景,你也该回去了。”鄂托克前旗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柳鹏亦握手道别,“你们就放心回吧,还有我们在坚守。”
  夕阳西下,在笔直道路旁的宣传牌上,“走实振兴路、富农惠三省”十个大字在金色余晖下,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