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以“能”为笔 以“绿”为墨 绘就能源生态共融发展壮美画卷 ——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公务员及时奖励“嘉奖”集体 市能源局
发布时间:2025-03-13 09:47:00      作者:鄂组宣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春寒未退的库布其沙漠深处,260余台推土机在金色沙浪间劈波斩浪。机械轰鸣声中,被推平的沙丘如同待展的画布,即将托举起西北地区最大的单体“光伏蓝海”——这是内蒙古能源集团杭锦旗防沙治沙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的建设现场。“待今年9月并网时,这片‘沙海’将年供绿电25亿度,可节约标准煤74万吨。”该项目建设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这样的场景不仅是开年复工复产的“奋进曲”,更是一场能源与生态的双向奔赴。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鄂尔多斯市能源局以“能”为笔,以“绿”为墨,让能源与生态共融发展,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绿色发展画卷。
  规划先行,擘画能源生态共融蓝图
  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鄂尔多斯市能源局聚焦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先后编制《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弯”新能源大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鄂尔多斯风光资源开发潜力和开发利用研究及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为能源生态共融发展提供科学指引,让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在茫茫沙地精准“落子”。
  “绿”“能”共融,荒漠变身“绿能宝库”
  行走在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基地,19.63万块光伏板随着绵延不断的大漠列阵排开,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在这里,“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固沙”的立体发展模式,让每寸沙地都获得生态效益与能源价值的双重增益。这种创新实践,使鄂尔多斯的大片沙漠变身为“绿能银行”。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能源局聚焦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双向”赋能,充分利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采煤沉陷区等区域,大力推动“光伏长城”和“一廊多点”新能源生态治理项目。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获批新能源规模已突破8000万千瓦,获批规模全区第一,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2124万千瓦,完成治沙约90万亩。
  主动担当,沙海变蓝海
  鄂尔多斯北接库布其沙漠,南邻毛乌素沙地,拥有高达5亿千瓦以上的风能和太阳能开发潜力。鄂尔多斯市能源局积极向上争取申报各类新能源项目,持续推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走深走实。2024年全市获批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新能源规模1030万千瓦,已开工310万千瓦,累计治理面积约50万亩。2025年获批参照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新能源规模340万千瓦。
  科技驱动,筑牢绿色屏障
  沙漠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科技赋能让这场“沙海魔术”愈发惊艳。鄂尔多斯市能源局深入实施新能源科技示范工程,协调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积极探索“以水定绿”“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等防沙治沙模式,扎实推进“鄂尔多斯荒漠化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实现防沙治沙效率和质量的明显提升。
  助企惠民,构建增收新格局
  在库布其沙漠的各大新能源项目施工现场,推土机碾过的沙痕里,正孕育着农牧民的新希望。“光伏基地既发了电,又治理了沙漠,还能让我们农牧民有收入,我们很欢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平原村一位村民表示,自己的耕地流转承包给了光伏基地,还在光伏电厂找到了日常维护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收入有5000多元。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能源局紧抓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机遇,扎实推进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深入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积极协调新能源企业吸纳本地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相关工程建设,通过农牧民自建、合作社建设等方式,先建后补实施治沙项目,2024年雇佣当地农牧民达1.1万人次,实现农牧民增收和沙漠治理的共赢。
  春寒料峭中,推土机碾过的沙痕,一笔一画地勾勒出黄河“几字弯”的全新模样,曾经肆虐的沙尘化作点亮万家灯火的绿电,鄂尔多斯人用“风光”作笔,正在黄沙与碧空间书写新的生态传奇。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