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这是我国首次在境外对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坚战进行综合展示宣介。本次大会,鄂尔多斯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城市参加市长论坛,并在“中国馆”专设“从鄂尔多斯到利雅得”展区,吸引广泛关注。
几十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覆盖近一半国土面积,规划建设期限长达73年,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在全球荒漠化防治的进程中,中国以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筑起一道绵延不断的“绿色长城”。其中,鄂尔多斯防治荒漠化的实践,更是这道“长城”上熠熠生辉的砖石,为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二)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曾经风沙肆虐,生态环境脆弱不堪,这里的人民长期饱受荒漠化之苦。但是,鄂尔多斯各族儿女并未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持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治沙征程。
今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铺开、凸显成效的重要一年。我市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战场、主阵地,把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一号工程”,坚定自觉打主攻、当主力。截至10月底,我市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501.5万亩,提前完成全市年度5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目标。
鄂尔多斯在几十年间持续推进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鄂尔多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森林资源总面积和覆盖率“双提高”,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左右。
鄂尔多斯的巨变,不仅体现在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等显著增长的数字中,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一度严重沙化的毛乌素沙地重新披上绿装……
(三)
在“与沙共舞”的过程中,鄂尔多斯人民更是充分发挥智慧,探索出了多种科学的治沙技术和模式。
从人工种树到机器人种树,再到沙漠生态大数据平台,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实践一线创新技术,为科学治沙打造了诸多“利器”。如今,库布其治沙技术已经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成功复制,并向沙特、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
自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来,日均治沙一万亩以上,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分别达到40%和80%,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林草科技应用转化率达到60%,科技力量正以前沿创新之姿引领新时代防沙治沙。
在此次大会上,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吸引来自印度、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洪都拉斯等国驻华使节、学者、中外媒体的关注。
防沙治沙的需求推动了科技治沙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防沙治沙的高质量发展。如今,鄂尔多斯防沙治沙不断获得国际认可、赢得世界赞誉,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让沙漠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
鄂尔多斯防治荒漠化的成功实践,意义深远且广泛。于鄂尔多斯而言,探索出了“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增收渠道。
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腹地,“光伏+治沙”模式成效显著,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形成“地上发电、地面种植和板间养殖”的立体模式,同时解决了能源、治沙和农牧民增收问题;在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周边,扬柴、甘草等特色种植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带动了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全球视角来看,鄂尔多斯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为其他荒漠化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与模式借鉴,彰显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上的大国担当与大国力量,让世界看到了荒漠化防治的希望与可能。
展望未来,鄂尔多斯乃至整个中国在防治荒漠化的道路上仍需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防沙治沙模式,努力书写荒漠化防治的“鄂尔多斯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