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渔”跃龙门好风景
发布时间:2023-11-16 15:29:00      作者:闫海明 王敏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达拉特旗黄河过境190公里,一首流传已久的民间小调,真实反映了达拉特旗依河而兴的产业形态。

  从20世纪90年代之前依靠“打鱼划划”的黄河捕捞渔业,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人工养殖而逐步兴起的“鱼米之乡”大树湾,再到21世纪随着“虾兵蟹将”成功引入,沿黄渔业正逐渐成为探索盐碱地高效利用的新路径,也为达拉特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黄河渔村跃“龙门”

  树林召镇东海心村耕地面积28000亩,过去耕地盐碱化极为严重,一度面临无地可耕的囧境。20世纪90年代初,东海心村开始利用盐碱地养鱼,经过多年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和以水产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如今,东海心村养鱼水面达到2400亩,有渔户108户、鱼餐馆31家,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2018年,东海心村以“大树湾黄河鱼”为品牌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2年被自治区评为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先后获得了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非遗特色村等多项荣誉。

  盐碱滩上产“黄金”

  2018年,面对传统鱼类养殖成本高、市场销售难的发展困境,达拉特旗在鄂尔多斯市率先尝试引入海水品种南美白对虾。经过不断探索研究,目前盐碱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个头大、口感好、营养高,在本地市场备受青睐,已经成为全旗水产行业的新锐品种。

  王爱召镇德胜泰村紧邻黄河,有大量的盐碱地,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种植,常年荒废。当地村民王飞和池泉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尝试养殖南美白对虾,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获得成功。他们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成立合作组织,完善设施建设,带领更多的人在盐碱地上走出致富路。

  2023年,全旗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700亩,亩均产量150千克,亩均纯收益达到5700元。

  达拉特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面积达到2.5万亩。为实现农业节水和一产倍增,达拉特旗不断探索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目前,已经实现螃蟹苗种的本地化,螃蟹成活率和成蟹个体重量均得到很大提升,成功实现了一水多收、一地双产。2023年,全旗推广稻蟹综合种养1500亩,亩均收获螃蟹5千克,增收550元左右。

  引技术、建基地、育产业,精心培育下,盐碱地渔业已然成为沿河地区农牧民收入新的增长极,更是为鄂尔多斯水产品的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达拉特旗发展盐碱地水产1.7万亩,形成了“一村两园一中心”沿河涉水产业带,即以大树湾渔村为载体,打造南美白对虾养殖园区和螃蟹养殖园区两个园区,配套建立水产服务中心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全旗精养鱼类9400亩、南美白对虾700亩、螃蟹7000亩,水产品产量5242吨,产值达到1.26亿元。下一步,达拉特旗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发力,全面探索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为全面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力量。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