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黄河滩区搬迁记(上) 滩区群众有了“稳稳的家”
发布时间:2023-10-31 09:10:00      作者:赵衍钧 贺炫凯 敖胜军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田家圪旦村是内蒙古黄河段行洪、滞洪、沉沙最严重区域,674户1561名群众居住其间,饱受水患威胁,安居难、娶亲难、致富难、出行难、上学难,曾经是田家圪旦村群众艰苦生活的写照。而实现滩区迁建,寄托着滩区群众百年的“安居梦”“致富梦”。如今,通过货币安置、外迁安置,田家圪旦村滩区群众拥有了一个“稳稳的家”。

  搬得出、稳得住。10月26日,记者来到田家圪旦新村,看到村内干净整齐的小院、标准化的卫生室、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674户1561名滩区群众上个月全部搬到了新居。

  “新居到原来滩区的家只有三公里,往出搬用了一辈子!”站在拦河坝上,村民王牛感慨地说:“过去的生活环境和现在的比差距实在太大了,以前孙子不愿意来我的旧房住,来了就吵着要回城里。现在搬到新房,住几天也不说想走,说明新房和城里的一样嘛。”

  过去,迁出滩区是村民多年的愿望。民之所向,政之所往。2001年开始,达拉特旗委、政府先后5次启动迁建工作,去年2月份又第6次启动迁建工作。

  “因为群众对政策的期望值太高,有故土难离的思想,还担心搬出来以后生产生活没有保障,大部分群众既想搬,也不想搬,去年启动搬迁工作以来,将近半年我们的工作无法开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党委书记韩晓博说。

  认准的事就坚定不移去完成。去年,王爱召镇成立了滩区迁建工作小组,实行干部包联负责,整合全旗副科以上干部及67名镇村干部包联,遵循“一户一干部、一户一措施、一包包三年”的原则,包搬迁、包产业、包后续帮扶。同时,迁建新房的面积、布局等等全部尊重群众意愿。当地村民对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普遍认可,比如,因为滩区土路汽车行走不便,干部为省事天天骑一辆摩托车下乡,有的村民说,听着摩托车声音大小,就知道哪个干部过来了。

  “我们的精力都用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户一户做,一个人一个人做,最终,同意的越来越多,反对的越来越少。”韩晓博说。

  通过多轮摸排,当地制定了“9+N”的货币化安置标准,人均补贴能拿到11万元。同时,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按照迁人不迁地思路,由自治区、市、旗三级政府投入7000万元在距离原村3公里处的另一个村重建新居。新居在政府补贴后,一套90平方米的房,村民自己出15万元即可购买。现在,村里还开了老年餐厅,每人10块钱就能解决一日三餐。现在村里也流行起了下馆子,刚搬完新家的吕七小就邀请邻村的好朋友体验他的生活。

  “你说你房子不行,给你整修,专门派的修理工,总要让你心里满意,现在政府月月给我们打五六百元生活费,要不我们下饭馆了,政策好哇。”咽下一口酒,村民吕七小对记者说,他的话在餐厅里引起一片笑声。

  生活条件好了,自然有了休闲娱乐时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也多了起来。如今的新村,处处欢乐祥和。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