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责任落实,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将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县级领导“包镇联村入户”、镇领导班子“包村联户”、嘎查村“两委”班子落实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紧紧抓牢干部、人才关键因素,启动实施“百名干部下基层、百名人才进农村”行动,通过包联驻村下派一批、基层历练挂职一批等“五个一批”行动,下沉科级干部、选调生和34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一线破题解难,形成“组织+人才+产业”的发展格局。
聚焦制度建立,提高科学施策能力。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坚持软硬件建设同步推进,结合全旗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农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招商引资方案及“十百千万亿”工程任务清单,编制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嘎查村村庄规划,细化时间节点和责任,建立督查考核制度,有序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任务落实。
聚焦产业带动,提高产品供给能力。精准找出各镇、各嘎查村的发展优势,每年落实5000多万元旗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果蔬、肉羊、肉牛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5.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稳定在39万亩以上,经济作物突破10万亩。牲畜总头数达221.1万头只、同比增长5.5%;肉羊出栏量22.8万只、肉牛1.1万头;肉类总产量0.76万吨、同比增长13.3%,种养殖结构日趋合理,“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供应充足。上半年,一产增加值达1.62亿元,同比增长8.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8元,同比增长7.5%。
聚焦项目推动,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生产、调结构、塑品牌、促转型重要举措,先后落实上级和本级财政衔接补助资金669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1个,已完工22个,辐射带动农牧户4482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针对产业链上的短板弱项,积极“跑部进区”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2.9亿元,与4家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企业完成投资达8200万元,确定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6项,协调争取中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资金1.5亿元,配套棚圈、网络、治安和数字农业等项目19个,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不断做精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基础。
聚焦利益联结,提高产业融合能力。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基础和资源优势,深入推行“二产拉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拓宽“飞地经济”“分布式光伏”、融合产业园区建设等多元发展途径,打造“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示范镇1个、示范嘎查村10个,以“镇搭台、村组建、公司运营”方式,组建4家镇投公司,积极承接工矿企业农畜产品、劳保用品、物流运输等订单,预计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为农牧民提供动态就业岗位700余个。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重点预制菜企业1家,发展壮大屠宰加工、蔬菜脱水、乳制品和绒毛制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2家,绒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已申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昂素镇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