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召集大家来是为了协商解决凯荣小区硬化改造一事,想问问大家有没有意见?”
在鄂托克旗斯图社区,一场协商议事会正在进行。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席,市政协委员、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桂梅召集社区居民、网格员和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等利益相关方面对面坐在一起,就小区硬化改造一起出点子、想办法。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如何才能解决好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近年来,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不断探索协商形式、拓展协商平台、完善协商机制、延伸协商触角,全面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以“暖城协商”解码“基层共治”。
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市政协按照“党委领导、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总体思路和“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一体设计、有序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工作,构建起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
工作开展以来,报请市委出台全市《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定期调度工作开展。同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市对旗区、旗区对苏木乡镇和街道的实绩考核范畴,有效保证了工作受重视、推进有力度。建立政协工作基层联络机制,明确苏木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担任政协委员和召集人,统战委员担任联络员,市旗(区)两级委员全部编组下沉,住地三级委员经常性地进基层参与基层协商议事活动,有效解决了“基层协商缺经验、政协协商缺地气”的问题。
“咱们小区经常有文艺演出活动,我们很爱看,在小区里搭一个固定的舞台,方便以后经常性的表演,也方便我们自己排练文艺节目。”
“小区车棚里不经常骑的电动车可多了,咱社区想办法处理一下,把地方腾出来。一到下雨天,人们常骑的车子都没地方停。”
在康巴什区兴旺社区“睦邻客厅”协商议事会议上,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美好家园”创建畅所欲言,憋在心里的烦心事像倒豆子一样,全都说了出来。
群众在哪里,协商平台就搭建到哪里,协商议事活动就开展到哪里。
市政协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思路,按照有活动阵地、有标牌标识、有工作场所、有规章制度、有操作模式、有效果评价的“六有”标准,探索打造融政协委员之家、协商议事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协商阵地,形成了“行走的议事堂”“凳凳议事会”“奶茶工作室”“红管家议事坊”“啄木鸟议事会”“协商红纽带”“墙根议站”等一批特色“暖城协商”载体。
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方便群众为原则,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利用这些协商载体,在田间地头、农户庭院、楼宇门前、项目现场等地,经常性灵活开展协商活动,形成了“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快议、难事众议”的机制,为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助力,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效赋能。
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委员之家等“暖城协商”阵地831个,实现了苏木乡镇(街道)和政协界别的全覆盖。全市累计开展协商议事活动4400余场次,参与委员和群众达4.8万余人次,推动解决矛盾问题3400多项,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话有处说、理有处讲、人有处找、事有处办,已经在鄂尔多斯各地成为现实。一个个协商议事会的建立,筑牢了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根基;一场场协商议事活动的开展,见证着以协商议事促乡村善治的变化。
市政协将把协商平台搭建是否到位、委员作用发挥是否明显、基层群众参与协商是否积极、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是否得到提升“四个是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标准,持续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工作走实走深,使问题在协商中解决,矛盾在协商中化解,民心在协商中凝聚,实现政协协商助推基层治理的常态长效和善治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