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微风拂过萨拉乌苏河畔,“河套人”打造出第一件石器,从此,一个新的世界便诞生了。
联通着当代世界对远古文化的无尽追寻,我们与“河套人”如约相遇,8月14日到16日,“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以“探寻文明根脉 增强历史自觉 筑牢自信根基”为主题,在乌审旗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7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解读历史,与“河套人”深入“交流”……
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是萨拉乌苏遗址的科考历史、研究进展、学术价值和展示利用前景。会场内外,“河套人”的关键词不断被提及,备受世界瞩目。
“通过补充,澄清了一些百年来所产生的模糊认识与错误认识,找到了桑志华、德日进当初发掘的原始地点”“古‘河套人’具备了‘节约资源’和‘精细加工’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石制品小巧精致,被重复加工利用,有的被装柄使用”“石器具有明确的技术渊源和传承关系,表明华夏大地的先民是连续演化、薪火相传的,在研究东亚古人类生存演化过程、现代人群的由来等重大学术问题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每一位嘉宾的发言都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会场里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河套人”作为鄂尔多斯独特的文脉,如何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聚焦提升萨拉乌苏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通过实施建章立制工程、考古发掘工程、保护提升工程、展示利用工程、“双遗”申报工程“五大工程”,形成了十项标志性成果。
在河套文化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题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加快萨拉乌苏遗址公园建设、早日被批准挂牌并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等内容建言献策,为推动萨拉乌苏遗址的宣传、保护、研究工作,深挖黄河“几字弯”文化遗存的历史内涵,助力河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智慧和观点在这里碰撞,思想和精神在这里交融,凝聚成五大共识,形成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
一是位于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萨拉乌苏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项目,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人类化石和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是百万年人类发展史中的远古驿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根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二是基于萨拉乌苏遗址在人类迁移与古生物演化研究中的独特区位优势,应积极开展全面调查工作,加强系统的考古发掘与地质古生物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每五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如有需要可随时召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萨拉乌苏遗址的科学价值。
三是加大对萨拉乌苏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以“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与“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为基础,加快“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发挥其蕴藏的巨大社会价值,将萨拉乌苏遗址建成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的共享平台。
四是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学科攻关研究,联动提升“河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后备人才的储备,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是全面梳理萨拉乌苏遗址百年考古资料与研究历程,积极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让萨拉乌苏遗址成为探寻东方人类文明根脉、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自觉、铸牢中华文化自信根基的重要依托。
“落实论坛达成的共识,必将对萨拉乌苏遗址今后的保护利用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学术交流、深化研究合作,必将进一步提升遗址的学术价值和对外影响力,为我们建设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乌审旗委书记王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