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6日,“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举行专题研讨,着力促进中国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学术成果创造性转化,不断深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萨拉乌苏文化力量。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提升遗址保护利用整体水平,实施了建章立制、考古发掘、保护提升、展示利用、“双遗”申报“五大工程”,已发掘出土打制石器近1000件、动物化石5000多件。与此同时,成立了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博士工作站,建成了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等十项标志性成果。
研讨会上,17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萨拉乌苏研究、旧石器与环境考古研究、河套文化研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研究”4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内容涉及《萨拉乌苏遗址的发现和早期研究》《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工作综述与保护利用展望》《岩石释光测年新技术:原理与考古应用》《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数字技术开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以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化建设为例》等,旨在借助国内外智库资源,达成一批新的研究共识,形成一批新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提升河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大方表示,国内外的相关学者汇集在萨拉乌苏,共同纪念“河套人”发现100周年,意义深远重大,推动萨拉乌苏遗址考古研究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