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团结奋进,追赶超越,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贡献了“稳”和“进”的智慧与力量。
为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成效、新气象,即日起,鄂尔多斯日报开设“喜迎党的二十大·鄂尔多斯新答卷”专栏,讲好新时代鄂尔多斯故事,聚力走好新路子,汇智建设先行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初秋的伊和乌素草原碧绿如海,蜿蜒的摩林河静静流淌,肥壮的牛羊在河畔悠闲觅食,成片的粉红色沙葱花迎风绽放,风光旖旎,动静相宜,宛如一幅七彩的美丽画卷。
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柠条幼苗,伊和乌素苏木桃日木嘎查党支部书记王树杰黑黝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满怀期冀地说:“‘小柠条’浑身是宝,它可是我们农牧民致富的‘大希望’。”
看到柠条种植成果,王树杰心里乐开花:“已经种了3万多亩,成活率在85%以上,明年计划再种植5万亩。有了这抗旱的优质牧草,以后再也不用看老天爷脸色吃饭了,村民们可以放心搞养殖,稳稳地致富。”
今年的春夏连旱,也让柠条种植企业鄂尔多斯市绿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海军深有体会:“6月初,刚开始在巴音孟和嘎查种柠条时,为了保障种子发芽、幼苗成活,前后仅用洒水车就浇了11次水。”
6月29日,伊和乌素苏木迎来了一场“及时雨”,给干旱已久的草原带来了甘霖。
来到桃日木嘎查牧民白治良的草场上,65岁的他正在查看柠条的长势:“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没想到落在我们头上了。为了种柠条,我家的400多只山羊全部圈养起来。今年种了800多亩,不仅自己不用出钱,每亩还给10元管护费。”
1958年出生的白治良,3岁时就随着父母来到桃日木嘎查生活。当地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草原生态环境,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也长了不少见识。“柠条是一种非常好的优质饲料,对环境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具有极强的抗旱性、抗热、抗寒性和耐盐碱性。特别是春天牧草未返青和冬季雪封草地之时,柠条就成为牛、羊能够啃食的‘救命草’。”白治良说。
“今年种柠条,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上有国家好政策、好项目,苏木、嘎查宣传组织工作到位,农牧民积极主动配合,再加上后来雨水好,种植企业又特别给力,柠条咋能种不活、种不好。”白治良欣慰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7月初,我们转场到桃日木嘎查种柠条时,得到了农牧民大力支持。”刘海军满怀信心地说,今年他们共种植柠条6.8万亩,明年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让草原增绿、百姓致富、企业增收,实现生态、经济、民生、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2021年以来,杭锦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按照“生态项目推进、村企联户改良、散户分步实施、配套产业保障”的模式,充分利用柠条、杨柴等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适应性强、防风固沙的特点,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通过项目争取、社会资本投入、发动农牧民自发参与等形式,力争全旗草牧场改良面积达到200万亩。
去年,杭锦旗在伊和乌素苏木启动实施“百万亩草牧场改良计划”,当年在苏木北部沙区、生态脆弱区和干旱硬梁区成功种植柠条、杨柴等优质牧草15万亩。
“我们通过‘政府全程监管、企业负责种植、农牧民管护’的模式,实施草牧场改良项目,由政府、企业、农牧户签订三方协议,充分发挥生态企业改良草场经验丰富的专业优势,大大提高草牧场改良成功率。”伊和乌素苏木党委书记哈斯额尔德尼介绍。
2022年,伊和乌素苏木新增柠条种植面积30余万亩,并计划引进杨柴、柠条颗粒加工项目,广泛推广平茬复壮技术,建设沙区生物资源加工利用产业,着力打造以柠条为核心的草牧场改良示范区。
“柠条花开繁茂,是优质的蜜源植物,枝、叶、花、果、种子均富有营养物质,可作为优质的饲草饲料。”杭锦旗林草局局长何永岗介绍。
谈到柠条种植经济收益时,何永岗算了一笔账:“按户均改良草地648亩计算,项目建成三年后具备放牧条件,第五年牧草达到高产和盛产期,户均柠条改良草地通过平茬卖草年收入可达3.11万元;在自然放牧利用条件下,草地改良后比改良前可多养11只羊,每只羊按照1800元计算,可新增产值1.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