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黄河抱“玉”。沿着黄河一路延展的田畴沃野,已经吹响了丰收集结号,垄上飘香,正待颗粒归仓。
耕地增肥、粮食增产、收入增效,这是守护好“中国饭碗”的必要程序。而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文明典范城市和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鄂尔多斯是如何解答这道难题的呢?
从鸡舍猪圈到良田美景,鄂尔多斯市坚持先行先试,推动养殖过程清洁化、粪污处理资源化、产品利用生态化,建立有效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市场运营模式、政策支持体系和责任监督制度,逐步实现畜禽粪污由“治”到“用”、由“废”到“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鄂尔多斯市农牧局被农业农村部表扬,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跑出了绿色加速度。
用活政策 让“良计”变“粮计”
“人家都说我家不像养猪的,因为没臭味儿。前几年,村里谁家养猪用鼻子就能闻出来,熏得人都不敢靠近。现在好了,院里没味儿,地里也有了农家肥,收入大幅增加,一举好几得,都是沾了政策的光。”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树草原村二贵壕社杨玺贵乐呵呵地说。
别看杨玺贵养着300多头母猪,院里却干干净净,前几年粪污乱排乱放的景象一去不返。2019年,达拉特旗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杨玺贵趁机建设了化粪池、氧化塘、堆粪场,项目总投资43.6万元,政府便补贴了21.8万元。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以后,他还承包了200亩耕地用于粪污还田利用,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这样干净卫生的养殖户子,在沿黄流域比比皆是。
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得先让农民过了“花钱”那道观念上的坎儿。鄂尔多斯市除了做好宣传引导,便在政策支持上投入真金白银,减轻养殖户的负担。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统筹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措施,构建起“一盘棋”的合力机制,全面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落地开花。
同时,全市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政策“东风”,积极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形成整体效应。截至目前,累计争取国家、自治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10个,项目资金达17550万元,累计实施单体项目1858个,实现了“整县推进”项目全覆盖。
一笔笔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资金“活水”为养殖户“解渴”,让农牧民专心投入到农牧业生产中,也为沿黄的乡村振兴铺陈出更浓的“绿底色”。
创新模式 让“良田”变“粮田”
“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来自市农牧局的一份数据显示:2020-2022年,在达拉特旗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区连续三年施用腐熟农家肥(牛粪、羊粪),2.1万亩项目区三年亩均使用量累计10-12立方米,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6.5%以上,土壤PH降低0.3个单位,土壤全盐含量降低0.3个百分点以上。
这组数据反映的正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助力农牧区乡村振兴的“功劳”。
良田千里,未必是产粮“高手”。鄂尔多斯市农牧局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为抓手,充分利用全市土地面积大、土地消纳能力相对较高、农作物单季种植、秋冬季农闲时间长的还田利用优势,在实践中总结了“草牧肥绿色循环”“有机肥厂+村集体经济”“养殖场(户)+第三方处理机构+种植基地(农户)”“粪便堆肥+智能分子膜好氧发酵”等模式,形成了绿色种养殖一体化的高质量循环生产模式,在提高土地产粮能力的同时,守住了沿黄流域的“绿水青山”。
例如“草牧肥绿色循环”模式。以达拉特旗种植、养殖条件为依托,成立了草牧肥产业化循环联合体,运行方式为牧草种植企业、合作社给牧场提供牧草,牧场生产的粪污经第三方粪污处理机构加工为有机肥,有机肥由牧草种植企业、合作社进行还田的产业循环链。目前,正时草业、金泰禾、牧乐源、茂盛泉、顺沐隆等饲草种植企业,带动周边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户500余户发展饲草种植50万亩,为优然牧业、赛科星、骑士等大型标准化奶牛牧场提供饲草120万吨,由两宜生物科技公司负责消纳奶牛牧场所产生的养殖废弃物,并加工成有机肥,有机肥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其中水肥5万吨),供给饲草种植主体,实现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循环经济。
目前,全市在全区率先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料,助力一大批“鄂尔多斯产”的绿色农畜产品获得市场青睐。
首尾兼顾 让“风景”变“丰景”
“粪污处理是个大事情,一点也马虎不得。”乌审旗宝辰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许宝辰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来源于自身实践。
许宝辰创业后,变身“猪倌”,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粪污处理。在政策的支持下,他先后投资360万元,改造了养猪场的废污处理系统。正是有了粪污还田的“优势”,他又扩大经营规模,公司初步建成了饲草料种植销售及生猪繁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基地,承担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养殖户的肉猪良种引进、改良、换代、繁育、推广工作。公司还解决了18位村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共同致富的“领头雁”。
“没有这个系统,公司在很多方面都会受阻,影响人居环境也有损我们的产品口碑,现在客户愿意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养殖片区干净绿色。”许宝辰说。
最美不过“垄上丰景”。在以沟壑峁梁地理特征为主的鄂尔多斯,许宝辰是许多养殖户的“代表”。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境内728公里,沿黄流域是养活了一代又一代鄂尔多斯人的“粮仓”“菜篮”“肉库”,而平畴万顷又是延展在高原大地最美的风景。
2021年,沿黄重点旗区农作物总播面积541万亩、占全市78.9%,粮食产量170.58万吨;牲畜存栏939.8万头只、占全市76.6%。
面对沿黄重点区域的大体量种养殖产业,怎么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子”,走活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一盘棋?
鄂尔多斯坚持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通篇文章,建立了定期协商、联合检查、联合管理机制,全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152个养殖场办理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5000个养殖场建立了粪肥还田利用台账;开展了“雷霆斩污”生态环境专项执法行动,累计共出动870余人次。累计扶持建设了18个第三方粪污处理机构,解决了周边养殖场、养殖户粪污贮存、处理、消纳的问题。引导养殖户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规范养殖行为,建立粪污消纳处理台账,做到粪污产生、去向精准记录,确保畜禽粪污科学合理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变“废”为“宝”,打造“净地”。如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然成为全市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良方”,为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畜产品安全供给筑牢了绿色防线,为“鄂尔多斯品牌”注入了绿色“原动力”,也探索出了可供区域借鉴的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
鄂尔多斯,黄河变绿的地方。随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马力”全开,鄂尔多斯用心“落笔”,在黄河流域描绘出更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