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是时代所需,也是群众所盼。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如何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以来,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聚焦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当地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们用心用情用力的投入,和实践中一招一式的创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广播台、加油站和避风港,在新征程上奏响文明实践新乐章。
村干部多了个“代办员”身份
6月21日,夏至已至。此时节,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紫槐溢清香,荷花别样红。
伴随着一场如约而至的喜雨,步入位于乌兰木伦河畔的瓦窑圪台村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乡村振兴文化墙,“五大振兴”内容各自成区又被一面造型飘逸的红色纽带整体连接起来。
沿着步梯,拾级而上至二楼,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果展示区域,分为理论宣讲入民心、入户走访心连心、文化传承铸新风、疫情防控筑防线、院落清扫净环境五个板块。
在一个和图书角结合起来的不规则角落,是“我帮您”志愿服务站,饮水机、打印机、急救箱、雨伞等物品摆放整齐,应有尽有。
……
不足200平方米的一个阵地,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合理、简约、整洁的装修风格,让访客倍感清爽与舒适。
“近年来,我镇坚持‘党委主导、政府主抓’的工作原则,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列为重点事项推进,现已构建起1个镇级文明实践所、22个文明实践站、N个文明实践点,形成了一条‘1+22+N’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阿腾席热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宋树莲介绍。
采访间,瓦窑圪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荣与驻村第一书记折叶楠,一老一少、一前一后结伴而归。
“每周二,是村干部集中开展上门为民服务的固定日子。这不,刚忙完回来。”1986年出生的折叶楠快人快语。
“2006年,村里土地整体收储后,村民全部搬迁进城,现有308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就有70多人。”1966年出生的王建荣笑着补充,从去年夏天开始,所有村干部都多了一个“代办员”身份,周二跑腿上门服务,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
窗外,骤雨初歇,盛开紫槐花犹如一团团紫色火焰,相簇相拥。
“露天课堂”围着群众转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缤纷夏日,绿树荫浓。6月22日下午3点,园林社区民悦A区小区广场,在居民们晒太阳、歇阴凉、拉家常的家门口,一场别开生面的“歇凉凉、晒阳阳”志愿服务项目的“露天课堂”开讲了。
活动现场,宣讲员站在中间,居民围坐四周,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内涵,以“创城有奖知识问答”的形式,向群众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内容,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兑换礼品时,不忘将志愿服务明白卡顺手发放到居民手中……通过频频地现场互动,让在场居民有所获所得,更有所感所思。
这种“坐”听说“理”的上课方式,虽然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电脑、投影仪等各种声光电设备,但接地气的“露天课堂”很受群众欢迎。
“‘露天课堂’围着群众转,形式多创新,服务很暖心,理论才入心。这样的活动,我们是真心为之点赞。”园林社区居民杨占荣深有体会地说。
近年来,阿勒腾席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红色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暖心事”为载体,以“党建+志愿+公益+便民”为运行模式,结合人口老龄化实际,在准确把握群众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晒阳阳、歇凉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志愿“小积分”引领文明新风尚
走进新北社区,一脸喜悦的李福才正在文明团结超市,用500分积分兑换大米、白面。
“参加志愿服务是我心甘情愿的个人行为,没想到还有这么实惠的物质奖励。”李福才乐呵呵地说。
“居民可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不文明行为随手拍获得文明积分,用积分可1:1兑换同等金额的物品。”新北社区党支部书记何佳介绍。
小积分奏响了大合唱,“文明分”引领文明风。如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奉献我的社区”文明新风尚在阿勒腾席热镇蔚然成风。
“用积分‘量化’市民的文明行为,以‘志愿服务+文明积分’常态化助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最终实现‘引导一个市民、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宋树莲介绍。
文明始于心,长效践于行。
2018年以来,阿勒腾席热镇围绕群众所需,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为老服务中心、构筑一刻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开办寒暑假爱心托管班……一个个理论阵地、一次次暖心服务、一件件惠民实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后,我镇将从拓展阵地向深化内涵迈进、从外聚人气向内聚人心迈进、从以点带面向全面铺开迈进,持续打造‘1+22+N’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开展分层、分级、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政治上更具引领性、在宣传上更具先进性、在服务上更具针对性,让我们这座红色‘暖心之城’,在新征程上全面奏响文明实践新乐章。”阿勒腾席热镇党委书记王斯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