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屋里点明灯,夜晚沙堵门,立春不出门,出门就埋人。”“十年种地九年空,家家户户逃外村。”当地人熟知的顺口溜,是曾经生活在库布其沙漠杭锦旗人的真实写照。如今,一代又一代杭锦旗的治沙人不断向沙海挺进,让库布其沙漠得到了有效治理和绿化,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
初夏时节,行走在穿沙公路上,放眼望去,绿色从公路旁一直延伸到沙漠深处,那里是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陈宁布的家。
见到73岁的陈宁布时,年逾古稀的老人依然神采奕奕。老人很健谈,讲述起了他当年的治沙造林故事,几十年前的忙碌身影浮现在大家眼前……
1980年的沙漠北缘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村民盖的房子时常被沙子压垮。人斗不过沙,肆虐的流沙一度掩埋了大半个村庄,道图嘎查一半人都迁在了黄河滩上,恶劣的条件令陈宁布心有余悸而又无可奈何。为了生存,留下来的陈宁布和乡亲们开始尝试种树,继续与沙魔抗争,种了死,死了栽……极低的成活率让植绿治沙陷入了倔强的死循环,但总有那么星星点点的绿色身影,一次次点燃他们的绿色希望……
几十年如一日,像陈宁布这样的沙区护绿卫士们发扬着“愚公移山”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茬接着一茬种,让库布其沙漠披上了绿装。如今,这里每年的降雨量达到310毫米,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沙尘天气减少了95%,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重现沙漠,生物种类增至530多种,生态恢复并逐渐形成沙漠旅游、食品、光伏等多领域的产业链,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已经成为了京津冀地区风沙防护的“绿色之弦”。
陈宁布老人说:“有苦才有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现在还有能力种树,等我的身体不支持我种树了,我就给年轻人讲讲种树的好处。”他坚信,未来的库布其沙漠将变得更绿,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日子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