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鄂尔多斯《在线访谈》栏目。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乌审旗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阿拉腾朝鲁做客在线访谈栏目。阿旗长,您好!
阿拉腾朝鲁: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而横跨蒙陕宁三个省区的毛乌素沙地更是“危”名赫赫,对周边地区生态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改变这一面貌,一代又一代乌审儿女顽强奋斗、“绿色接力”,创造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传奇,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点赞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指出“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毛乌素沙地的生态治理现状?
阿拉腾朝鲁: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主要风沙源之一,横跨蒙陕宁甘四省区,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乌审旗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国土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约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25%。新中国成立初期,乌审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曾一度达到90%以上,其中强度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49%,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仅为2.6%和18%,曾一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旗县之一。历年来,乌审旗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创造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奇迹。截至目前,我旗已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40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等生态建设工程1000多万亩,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达到了32.92%和80%。全旗的沙化土地治理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沙化土地实现大面积的缩减。全旗裸露沙地面积由1986年的951万亩缩减到了2013年的404万亩,再到如今的149万亩,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主持人:刚您讲到,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从建国初期的2.6%和18%分别提高到了现在的32.92%和80%,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那么在近70多年的毛乌素沙地治理过程中,乌审旗经历了哪几个治沙阶段?期间又取得了哪些成绩?
阿拉腾朝鲁:近年来,乌审旗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么大的转变,是经过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奋斗,历经“三个阶段”的绿色接力,才得以实现的。
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即1949年—1978年左右)。乌审旗成立了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和苗圃以及40处村社林场,开启了以集体为主、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造林新局面,唱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漫天黄沙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以宝日勒岱、谷启祥等为代表的治沙集体,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精神。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1978年—2012年左右)。乌审旗出台“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等政策,鼓励农牧民大力种树种草、治理荒沙,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以个体造林为主,国家、集体和个体一起上的治沙造林格局,实现从“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以殷玉珍、盛万忠、乌云斯庆十三姐妹等为代表的治沙劳模和造林大户。
第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即2012年以来)。乌审旗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鼓励企业和农牧民做大做强林沙产业和生态农牧业,扎实推进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奖补等政策,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7家,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7419元,来自林草和生态种养殖的收入达70%以上,实现从“绿富同行”到“绿富同兴”的历史性升华。
在“三个阶段”的防沙治沙过程中,我们也先后荣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县级先进单位、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我旗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旗,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林长制“抓示范、提质量”示范旗;2023年,乌审旗林长制工作作为全区唯一被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被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第一批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今年9月份,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主持人: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调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精神。那么作为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攻坚战的主战场,乌审旗在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方面是如何部署实施的?
阿拉腾朝鲁:去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旗围绕落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以治理149万亩裸露沙地为目标,全力推进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实施。
一是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我旗第一时间成立了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结合全旗工作实际,制定印发《乌审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赢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各项工作。
二是自歼灭战启动以来,我旗将治理149万亩裸露沙地作为第一要务,同步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和“三化”草原修复改良等重点生态工程,按照“东西阻隔锁边、东部保护修复、南部产业振兴、西部精准治理、北部沙地歼灭”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划定“五区治理”,打造“五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基地(裸露沙地治理基地149万亩、退化林修复基地350万亩、荒漠化草原改良基地450万亩、林沙产业和灌木加工利用产业基地100万亩、生态红线巩固提升基地100万亩),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
三是为提高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年度任务的完成,我旗按照“先建后补”思路,全面放开防沙治沙项目申报渠道和方式,将符合项目建设条件的地块全部纳入项目实施范围,实现全域治理目标。
四是按照国家、自治区、市关于“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我旗结合工作实际,在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危险性较低及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林业和草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增收。自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实施以来,我们已累计参与合作社50多家,带动约13万人次农牧民参与到防沙治沙中,通过投工投劳、机械租赁、售卖沙障等原材料,获得收益3.3亿元,参与防沙治沙的农牧民户均增收约4.4万元。
经过社会各界力量和全旗农牧民的积极参与,目前我旗已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12.3万亩,可以说是基本完成了全年歼灭战的既定任务。
主持人: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且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说是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那么当前乌审旗在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中还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我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和困难的?
阿拉腾朝鲁:这么多年来,乌审旗虽然通过采取“划区轮牧”“封沙育林禁休牧”“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家庭草牧场”“造林大户”“生态移民”“龙头企业治理”“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等九种防沙治沙用沙方法,推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为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在当前的生态治理过程中也还面临着以下挑战和困难。
一是在当前的生态治理过程中项目地块落实困难。当前,我们的生态建设项目用地绝大部分为农牧民承包经营土地,落实生态建设项目后要求禁牧3年,直接影响农牧民牧业收入,存在林牧矛盾,部分农牧民不愿意让出土地实施林草项目,项目落实较为困难。针对此类问题,我旗给予农牧户每亩土地20-50元不等的管护补助,用于在项目建设期间农牧民采购饲草料,同时鼓励农牧户参与项目建设期间的项目日常管护,给予相应的管护劳务报酬,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牧民参与支持林草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是在实施过的项目地块无法重新安排项目进行治理。我旗现存裸露沙地中,部分沙地此前已经实施过林草项目,但由于天气干旱、鼠兔危害等原因,项目建设未达到预期效果,地块现状和“国土三调”仍属于沙地。根据林草项目管理要求,实施过林草项目的地块不能重复实施项目进行治理。针对此类问题,我旗正努力从自治区和市级层面争取出台相关政策,对于经实地核查未完全治理或未取得建设成效的地块,依据现地现状和“国土三调”地类划定,将其重新纳入项目实施范围进行治理,目前我旗已将2018年以前的项目区裸露沙地全部纳入三北六期工程治理范围内。
三是目前我们的治理措施还不够精准化。经过70多年来历经三代人的绿色接力,乌审旗境内的集中连片大面积沙地已基本得到有效治理,目前现存的沙地大多呈零星分布,一些流动沙丘、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没有得到全面连片治理,为后续治理增加了一定难度。针对此类问题,我旗根据流动沙丘、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以及滩涂低地等不同地形单元特点,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采用乔灌草混交配套工程固沙等治理方法,创新推出“三元套嵌”治理模式(即采取“立式沙障+乔灌混交林”锁住流动沙丘,采取“平铺式沙障+灌草混交”稳住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采取“灌草补播+围栏封育”保护滩涂低地)进行治理,实现了由规模化防沙治沙到精准化治理的创新性转变,为打赢毛乌素沙地歼灭战提供了新范例。
四是农牧民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直接收益还有待提高。因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初期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而我旗农村牧区农牧民收入基本都是来自于种养殖业的收益,加之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严重缺乏劳动力,所以老百姓从防沙治沙中获取的直接收益不高。针对此问题,我们把统筹农牧民就业增收与解决林草项目地块落实难、后期管护难问题结合起来,在农牧民承包经营土地上实施的生态建设项目,积极推行农牧民自建、联户合建、合作社建设、委托社会主体合作共建共管等机制,针对农牧民具体情况落实相应就业增收措施,全面提高农牧民收益。
主持人:近年来,乌审旗坚持“治沙、防沙、用沙”一体化推进,采取有力措施,探索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我们是如何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
阿拉腾朝鲁:近年来,乌审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通过治理沙地、开发沙地,实现毛乌素沙地治理工作与依托沙地发展经济的共赢。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完成强度沙地土地治理面积740万亩,治理率达87%,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2.6%增至32.92%,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8%增至80%,全旗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1.71亿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419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治沙新路径。
一是坚持把防沙治沙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探索防沙治沙、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实践。成立了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心、沙产业创新创业博士工作站等,在绿色资源中写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
二是精准落实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把企业、科技人才和老百姓都带动起来,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红利和绿能。如今,全旗现有林地579万亩,草原890万亩,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建成自治区西部最大保障性中心苗圃1处1万亩、原料林基地505万亩,打造“毛乌素”红枣等林沙产业品牌,构建起以生物质颗粒、饮食品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
三是不断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逆向拉动全旗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2023年全旗农牧民每年领取林草生态效益补偿及管护资金达1.3亿元,6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35亿元、平均每个嘎查村的经营性收入达222万元、纯收入达1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和纯收入双双突破百万元,居全市前列。
四是在百年党史和70多年的建国史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标识。进入新时代,乌审旗积极挖掘和创新传承70多年治沙历史中的创新经验、宝贵精神和感人故事,凝练了“传红兴绿”的地区文化,建立了牧区大寨博物馆、生态文明展馆、毛乌素沙地生命共同体科研中心、生态体验基地、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阵地,用一个个红色革命故事和绿色生态故事,集中展示各族群众众志成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风采,凝聚起了“红色建乌审、绿色兴乌审”的奋斗共识。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我旗将持续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继续聚焦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全力打好打赢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治理攻坚战役,确保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审力量。
主持人:非常感谢阿旗长做客在线访谈节目,也感谢广大网友的收看,本期访谈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