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鄂托克旗作为防沙治沙的前线阵地,对“三北”工程攻坚战做出了示范性的贡献,鄂托克旗如何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又有哪些具体举措?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旗长刘鑫,就2024年鄂托克旗防沙治沙相关工作及政策进行解读。刘旗长,欢迎您!
刘鑫:主持人您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2024年鄂托克旗防沙治沙相关工作。
主持人:请问,目前鄂托克旗在荒漠治理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刘鑫:我旗为有效化解荒漠治理中存在困难,提升工作效率和治理质量,通过长期探索实践,摸索出一套“农牧民自主申请,嘎查村、苏木镇和林草主管部门审核,签订合同指导建设,验收合格给予补贴”的“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从2020年试行到2023年全面推行。目前我旗在“先建后补”模式下已经种植柠条64.18万亩,占2019年以来柠条种植总面积的88.7%,与此同时,“先建后补”模式的申报人数逐年增加,社会认可度逐年升高,并且在治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造林合作社”“家庭林场”“造林大户”等新型治沙群体,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主持人:请问,“先建后补”模式在实行过程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刘鑫:“先建后补”模式主要是解决生态建设中前期统筹和后期管护等问题。一是解决地块落实难。企业实施生态治理项目,需征得农牧民同意,并支付相应的土地租赁或管护费用,以保证实施区域全年禁牧,但企业与农牧民之间就地块问题产生矛盾,导致地块落实难。在“先建后补”模式下,农牧民自主申请造林种草地块,有效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地块落实难的问题;二是解决后期管护难。中标企业完成种植后,部分农牧户落实管护责任不到位,甚至出现放牧偷牧等现象,导致修复改良草场建设的质量标准未达到预期目标。而在“先建后补”模式下,我旗林草部门组织开展造林种草成活率调查,将当年和第二年成活率均达到70%以上的农牧户正式列入项目,保障当地的种植质量;三是解决农牧民直接参与难。在“先建后补”模式下,农牧民在自家承包退化草原上实施种植柠条等草场修复治理项目,既可通过投工投劳、自育苗木造林等方式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获得补助收入,又可通过柠条种植和提高草原生产力等方式来获得中长期收入,极大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
主持人:刘旗长,“先建后补”模式带来了哪些好处?
刘鑫:“先建后补”模式激发了农牧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让农牧民主动平衡了生态建设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例如,我旗木凯淖尔镇察汗敖包嘎查牧民阿查家2021年申请草原植被恢复项目种植柠条800亩,为了更好地管护草牧场,阿查自己投入9万元买回饲草料禁牧三年,不仅通过项目建设解决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保护了自家的草牧场的牧草质量。有了前一次的种植经验后,阿查在2023年再次申请草原生态修复项目700亩。充分说明了“先建后补”模式不仅为农牧民提供了经济来源,又为生态建设提供政策条件。
主持人:最后,想请问您,鄂托克旗多年以来将生态保护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那您对于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看的?
刘鑫: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旗以“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发展柠条灌丛草场修复治理和营造柠条灌木林,从过去生态工程只抓生态,到现在转变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既让农牧民在直接参与生态建设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又得到了柠条种植和草原生产力提高的中长期效益,有效激发了农牧民生态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刘旗长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鄂托克旗的防沙治沙新工程。
刘鑫:感谢主持人,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鄂托克旗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前线,将持续为生态建设贡献鄂托克力量,为创造新质生产力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最后,我代表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旗生态建设工作的广大市民朋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真诚的感谢!
主持人:好的,那本期节目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刘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