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于1979年伴随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而成立,经营区位于库布齐沙漠中东段,经营区东西长148公里、南北平均宽14公里,经营面积126.6万亩。建场之初,造林总场森林覆盖率只有6.3%,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在鄂尔多斯有十大孔兑(蒙古语,意为季节性河流),其中8个在造林总场辖区。经过几代林场人三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和艰苦奋斗,在库布齐沙漠腹地营造起了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目前,鄂尔多斯造林总场有林面积达86.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75%,“十二五”年均增加1.68个百分点,经营区植被盖度达65%。区域生态状况由风沙肆虐、沙进人退、鸟兽不落转向林草丰茂、安居乐业、动物游栖,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黄河、沿黄经济带和经营区公路铁路、基本农田草牧场、村庄道路得到有效保护。
为全面保护和管理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服务祖国北疆生态靓丽风景线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造林总场全面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来指导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管护的模式和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新途径,确保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和安全。
一、强化队伍建设,增强资源管护力量
队伍建设是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管护质量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的关键。近年来,造林总场坚持“抓队伍、强管护”,以森林资源管护规范化管理与正规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队伍建设。以利于集中管护、便于管护站和责任区管理为宗旨,先后组建了17个护林大队,每个护林大队公开选配一名大队长。护林大队是林场最基层的一支队伍,在林场与农牧民沟通联络、交流感情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构筑和谐管护森林资源新机制的重要力量。
为了全面提高管护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全场范围内实施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坚持岗前集中培训、岗中指导,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每年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管护知识、致富技能等培训,激励职工学法懂法用法、学政策、学理论,提高干部职工管护资源、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实战能力,增强职工增收致富技能和爱我林场、兴我林场的意识,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支撑力量。
二、夯实基础设施 优化资源管护条件
近年来,造林总场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的地形、地貌等特点, 以便捷管护、管护半径科学合理为原则,建设集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职工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护林防火站18处,护林站包括办公、会客室、厨房、餐厅、宿舍、储藏室和护林防火设施设备库,办公、食宿、电视等设施设备齐全,院落及站房周围绿化美化完善。并且根据管护区交通道路状况给每个护林站配备两轮或四轮沙地摩托车一辆,完善网络通讯设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了护林大队对外信息交流,保障了信息畅通,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管护效率。
三、完善规章制度,推进资源管护规范化
造林总场始终坚持依靠制度规范森林资源管护,先后制定出台了《森林资源管护管理实施细则》《森林资源管护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站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规范管护行为,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安全,严格管护责任考核,严肃管护纪律、实行问责制。全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实行总场管理考核分场、分场管理考核护林大队、护林大队管理护林员的层级管理、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
坚持专职护林员制,实行护林员一年一考核一聘用一签合同和统一着装、统一巡护记录、统一持GPS巡护、统一持证上岗、统一工具包、统一佩戴胸卡、统一银行卡发放工资、统一签《管护合同》、统一档案建设管理、统一考核管理流程“十统一”管理。坚持总场监督检查、分场检查指导、护林大队和护林员实施管护三级负责制,采取实地检查与查看档案、平时检查与年终考核、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管理护林员。总场和分场检查结果实行例会制,对存在重大问题的单位及其责任人严肃问责,并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成功经验、好做法、先进技术进行总结推广,并给予通报表扬或奖励。
四、依靠先进科技,强化资源管护手段
为了提升管护水平, 造林总场多方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建起了门户网站和局域网,接通了政府政务专网, 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语音传输畅通、办公自动化;建起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指挥中心,建成野外监控基站5处,全场现有林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实时监控森林草原火情、林地状况、自然灾害等林情提供了高效快捷手段,提高了林业灾害的应急能力和突发事项的处置能力;全面实行护林员持GPS巡护,用GPS巡护航迹考核护林员上岗出勤率,既提高了管护工作的管理考核水平,又保证了护林员到偏远林地不迷失方向。
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筑牢职工群众基础
多年来,造林总场在探索构建森林资源管护体系的同时,始终坚持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多举措保障职工切身利益,最大限度使职工得实惠。一是积极解决职工生计问题。2005年以来,依托天保工程政策, 在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先后解决了全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和参加医疗保险前拖欠职工的医疗费,补交了在职职工1995年至1999年期间的养老保险费,保证了2000年至2010年期间养老保险足额缴纳,落实了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政策,为不领档案工资人员每人每月发生活补助费1800元,实现了“五险两金和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同时将护林员意外伤害保险保额由5万元提高到10万元以上,保障了护林员的既得利益;利用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依托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建成职工集中居住小区三处,有297户职工乔迁新居,全场432户职工实现了安居,彻底解决了职工病有所医、住有宜居、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等问题,基本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多途径扶持职工致富。2010年以来,我场自筹资金591.33万元,在全场范围内实施了以节水灌溉为主的苗圃改扩建工程,苗圃基地较2010年增加了近4000亩达到7600亩,且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管灌溉、机电井“五配套”,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明显降低,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05年以来,先后无偿给职工借周转金590多万元,择优扶持职工发展高效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截至2015年底,全场发展10亩以上育苗职工158户,职工人均育苗20亩以上,规模养殖业职工49户,育苗和养殖业发展,不仅为职工创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带动了全场产业发展,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带动了全场职工增收致富。三是围绕护林防火站建设职工创业致富基地,一站一队一基地,实行基础设施建设由单位投入、发展林下种养业给予借周转金的扶持政策,引导职工发展规模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使阵地强起来、职工富起来、林地资源活起来,让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林场生存发展的根在林业资源、职工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希望也在林业资源,让广大职工看到护林的希望所在、尝到护林的甜头,实现以站养站,促进要我管护向我要管护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