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审旗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的决策部署,紧扣“稳就业、促增收、强基础”目标,通过创新组织模式、优化群众参与机制,将农田提质与民生增收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强基础、富百姓、兴乡村”的特色路径。
一是责任链环环相扣,政策落地见实效。乌审旗构建“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联动责任体系,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旗委、旗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推进。严格规范实施“五同步”(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监管同步)机制与“两前置”原则(以工代赈合同作为项目开工和验收结算的前置条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对标《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规范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民增收的通知》,细化资金管理流程,实现项目进度与惠民成效“双达标”。
二是多元模式拓岗位,增收渠道更宽广。通过村民大会、宣传标语、资料发放等方式广泛宣传政策,提升群众知晓率与参与度。在用工方面,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群体就业,建立务工信息库,精准匹配“就业务工、设备供应、地力提升、建后管护”四类岗位,实现人岗相适。在模式创新方面,采用“施工企业+”多元合作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施工企业+产业联合体(合作社)”,通过实施土方工程、地力培肥等项目,为项目区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采购本地农家肥1.15万吨,带动15户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2.5万元。“施工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以工代赈资金28.99万元,在材料供应环节吸纳15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9000元。“施工企业+农户”,在田间道路、栽植养护等施工过程中,雇佣脱贫群众和当地农牧民,使用农牧民运输车辆和机械,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40余万元。
三是农田提质+民生改善,乡村活力再焕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以工代赈的有机结合,夯实了农业现代化根基,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乌审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中标总金额27485.66万元,发放以工代赈原料购置及劳务报酬2831万元,占比10.3%。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以工代赈,累计吸纳当地群众1500余人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560万元,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受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