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建提复字〔2024〕47号 签发人:苗程玉
华格格根委员:
您的《关于乡村振兴发展中引进当地人才的提案》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科创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孙绍骋书记“在吸引人才方面蹚出一条路子”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统筹推进人才政策落实、平台建设、环境优化和服务保障等各环节工作,推动人才工作整体提升、全面进步。特别是在乡村振兴领域,以超常规的暖心举措,加快推进“三农三牧”领域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和乡土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为全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畅通引才渠道,着力引育集聚一流人才团队
近年来,我市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发布包括农牧产业在内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创新实施市直部门“一博三硕”绿色通道引才行动,常态化开展“暖城之邀”系列招才引智活动,组织全市各级农牧、水利、林草等部门,各大农牧企业前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召开招聘会,引进了一大批农牧领域优秀人才。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启动了乡村振兴人才“1+2”专项培育行动,通过“订单式”合作,实施前期研培、课程学习、出国研修和实践创新四段式培育模式,将连续5年为我市50多个苏木乡镇输送100多名急需紧缺的人才,2023年已输送15名优秀毕业生。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引入农牧业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聘请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建设高端肉牛科创中心;引进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推进草原生态修复、牧草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达到8.1万人,全市农牧系统有博士9名、硕士198名,正高职称102人、副高职称496人。
二、强化人才培育,着力建强本土人才队伍
我市通过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不断探索尝试,形成了“分层次目标培育”的人才成长模式。启动实施了“培土育苗”计划,将青年人才与种业发展、种植养殖、耕地保护提升、羊绒、品牌运营等重点产业、关键领域深度融合,通过外出学习、帮带培养、强化实践三个阶段,加快培养一批站位高、技术强、思路活的年轻队伍。通过千名农技人员下基层、五大人才创新团队三年行动等措施,统筹院企地资源,定向开展技术交流、基层实践、话题论坛,着力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部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广泛宣传、严把入口关、做好帮扶回访,共培育“头雁”人才161名;出台乡土人才激励政策,对取得初级到高级技能证书的实用人才,给予2000元到10000元的提升补贴;坚持“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搭建了“嘎查村、苏木乡镇、旗、市”四级联动的实用人才数据库,举办全市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农牧民职称评审工作,共培育高素质农牧民1.1万人,培育农牧民高级职称30名、中级74名、初级125名。
三、完善发展体系,着力实现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积极打造载体平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引导各类人才下沉服务,开展全市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乡村振兴工作站评选活动,2023年共评选市级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15个。制定了全市2024年农牧科技服务队工作方案,设立种植、畜牧、疫病防控等7支队伍,围绕“1个千万7个百万”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集中开展点对点送技术、送服务到基层、到企业,切实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聚焦全市农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等涉农院校的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优化学科设置,大力培养紧缺实用乡村振兴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农牧民职称评定等方案,牢固树立以实际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牧技术推广队伍、高素质农牧民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为主线,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做好本土人才培育,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夯基固本、成长壮大。一是聚焦政策落实“引才”。定期发布引才需求目录,用好各类人才政策,推动在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上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政策落地机制流程,激发用人主体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二是聚焦平台建设“育才”。支持市属院校围绕乡村振兴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布局,深化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提升优秀顶尖人才的培养集聚能力,为人才施展抱负搭建更大舞台。三是聚焦环境优化“用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人才新政2.0版”相关配套办法及落实细则,解决人才松绑不到位、人才评价不合理、人才使用不科学等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四是聚焦服务保障“留才”。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安居、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让人才拥有更多获得感。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2024年6月14日
(联系人:黄煜;联系电话:0477-858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