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2022年,伊旗就业和社会保险事业中心紧紧围绕旗委、政府各项要求和部署,创新“五平台、五机制”工作思路,全面夯实促就业优惠政策,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向好。
一、打造政策平台,形成牵动机制。一是落实保就业“减、免、返、缓、补”措施,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二是落实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岗位推送、技能培训等“一对一”就业帮扶。三是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20万元以内全额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二、打造数据平台,形成快动机制。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岗位需求库。开展“摸空岗”和劳动力基本情况普查活动,更新完善人才劳动力资源数据和岗位需求数据,逐步解决企业招工与劳动力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二是依托内蒙古“四位一体”就业服务云平台,促进企业用工需求、劳动者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等数据的流动。做到企业岗位信息准、劳动者求职意愿清,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精准对接。
三、打造市场平台,形成拉动机制。打造劳动力资源市场平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务工求职难题。一是打造劳动力实训平台。新建技能培训实训场所,组织务工人员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工作,努力拓展服务范围,将劳动力资源市场打造为综合性服务平台。二是搭建手机APP招用工平台。开发“劳动力资源市场劳务信息平台”,将招工、务工等洽谈活动按照工种、地域、薪资等信息归类建档入库,将过去“面对面”的线下劳务洽谈转移到了“屏对屏”的线上。让务工人员足不出户,只需要登陆线上平台,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实现了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求职、劳动用工实名制登记统一管理。三是全方位营造劳动力资源平台。通过经常组织劳动力人才招聘会、劳务对接会等人才招聘形式,全面推介我旗劳动力资源。四是开展关心关爱进城务工劳动者“农牧民工之家”创建活动,为农民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文化、送清凉、送温暖、送劳保、送义诊、义药、义剪等关爱活动,同时依托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设施,丰富广大农民工文娱生活;以成本价食宿、雇主用人补贴、派遣劳动力绩效挂钩、购买商业意外保险等一系列举措,为进住市场的农民工提供贴心服务。
四、打造联动平台,形成互动机制。一是加强各乡镇间互联互动。以灵活就业为突破口,主动招商引资联系订单,组织社区居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或小作坊创业就业,乡镇间互联互通,共同代为销售,不断增加劳动者创收,促进创业就业。二是加强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互联互动,共同制定出台促进创业就业的行动计划,利用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共同构建多部门、多领域就业互动机制。三是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互联互动。依托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抓好岗位与项目衔接,掌握大中型企业用工岗位、人才需求,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五、打造培训平台,形成灵动机制。持续为城乡未就业劳动力和企业用工人员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创业人员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提升创业就业技能,带动更多人员就业。一是加大重点群体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就业技能提升行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有机结合,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以实用性、针对性为主的家政服务、中式烹调、汽修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在职职工自主开展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对新增取得三级、四级、五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人才,分别给予2000元、1500元、1000元能力提升补贴。
截至目前,中心在全旗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场招聘会,共有37家企业参与了招聘活动,提供岗位1395个,成功推荐151人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124人)。举办计算机专题培训班1场,42人参加了培训。对全旗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共安置公益性岗位55人。为433人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60余万元。劳动力资源市场方面,日均求职人数约150人,日均招工主体85家,成交量约40家90人次,农民工平均日工资达到约240元。
今年预计全旗城镇新增就业2200人,完成农牧民转移就业15300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8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